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ID:31446269

大小:106.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第1页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第2页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第3页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第4页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_第5页
资源描述:

《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轻化工程专业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要:工科院校卓越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就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3+l”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以我校轻化工程专业为例,初步探讨了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工科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轻化工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3+l”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

2、14-0179-02  一、前言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竞争空前激烈的21世纪,社会对人才的工程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因此,校企合作、产学研相结合就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谋求教育资源与社会目标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教育,是学校与企业在教育全过程、各方面的全面合作,是学校与企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双赢机制[1,3]。教育部推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明确了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提出了采取“3+l”模式实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所谓“3+l”6人才培养模式就是指学生在校内按照教学进程三年内完成以理论教学为主、专业实践教学为辅

3、的课程学习后,第四学年在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以工程技术与实践能力为主、专业理论为辅的实践训练的一种新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必须实行校企合作的办学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校企合作教育为广大企业生产一线和工程现场的岗位群输送具有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技术和管理人才,并能更进一步促进办学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2010年3月教育部正式启动第一批试点高校工作,江南大学成功入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全国首批试点高校。学生通过大学前三年的在校学习,初步掌握了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基本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从第四学年开始运行校企合作项目。根据合作企业所承担的

4、工程项目的具体条件,把学生分散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学生在企业现场工程师的指导下,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了解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二作岗位“零距离”对接;然后是进行顶岗挂职的实习实训,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承担实际工作任务,在干中学、在干中练,并在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来源于实际工程项目的毕业设计。学生在顶岗实践锻炼过程中,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服务,一般都可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这样既可激发学生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又有利于解决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问题,达到互利双赢的效果。  二、轻化工程专业卓越

5、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举措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6  1.明确培养目标和建立科学的学制。本科生教育定位为培养具备轻化工程专业的知识和能力,适应现代染整高科技化,能在染整领域从事技术支持、工艺和装备设计、生产及经营管理,并在某一方面具有专长的复合型卓越创新人才。根据我校的轻化工程专业的办学基础和条件、学科特色与优势、学科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学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3+1年;一类是一年三学期制,其中在企业的学习时间累积超过1年。  2.突出轻化工程专业特色的教学计划。本科生教育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上要充分体现“轻化工程”特色。根据我校该专业的培养标准,以

6、强化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工程实践活动、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相关国家省市级技能竞赛、开放性综合实验、高质量的学术报告等资源,以完全结合企业工程实际的毕业设计(论文)等方法与措施,使学生获得较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和工程创新能力训练。  3.循序渐进的培养流程。我校本科生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过程都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学校培养为主,侧重理论学习,打好专业知识基础;第二阶段以企业培养为主,学生通过校企产学研的合作平台进入企业实践;第三个阶段在学校和企业双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企业实践和工程实践的要求,积极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

7、项目开发,并在此基础上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参加校企共同组织的学士学位论文答辩。学校在学位审核时,更加注重本科生在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相应的创新实践能力的评价。  (二)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机制6  1.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理论、理念与方法,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思路,全面构建教学质量管理、考核和评价体系,推动教学质量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  2.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框架。按照目标―计划―实施―考核―激励―反馈系统的这种模式,全面建立质量保障机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