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5789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10
《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之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与产学研之关系 内容摘要:随着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地位的日益突出,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紧迫任务,其中产学研如何紧密结合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提出几点改革建议,以期增强高校社会服务的能力。 关键词:科技创新产学研结合服务社会 目前高校科技创新普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如科技经费严重不足,科技队伍缺乏有效的凝聚机制,科技资源难以共享,国际合作进展缓慢,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缺乏创新。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极大制约了高校科技创新。为此,经过调研,提出如下几点改革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地位与作用5 在推进
2、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要明确高校的重要地位,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形成促进高校科技创新的新的体制和机制。高校是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科学的重要基地,高校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高水平的科技专家,而且具有学术思想活跃、学科门类齐全、人员更新流动快的优势,适合进行自由探索式的、好奇心驱动下的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也适合开展具有目标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高校科研人员通过积极从事技术发明,并通过专利许可和技术转让等形式,为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目前,高校与产业界联手越来越密切,与产业界联合开展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已成为普遍的趋势,在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不断
3、为社会提供经过严格科研训练的各类专业化人才。因此,要加大国家对高校科研和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调动高校师生科技创新的积极性,让高校真正成为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摇篮,科技创新基地和国家、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科技支撑,成为我国科技创新队伍的主力军。 二、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为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快高校科研体制改革,提高科研能力和办学品质,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第一,逐步明晰产学研各方的角色定位,突出企业主体地位。产学研结合是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三方之间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自觉行为。推进产学研结台,应坚
4、持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的原则,产学研结合资金投入要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为辅,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支持的途径。产学研各方应对自己的优势和在产学研结合中的角色定位有比较准确的认识,力求产学研结合的各方以诚心为前提,以效益为目标,在市场中使合作成熟化和规范化,使各方积极性得到了更好的调动与发挥。 第二,以市场为导向,重视科技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科研院所应面向市场行业领域,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一方面,高校利用教学和科研条件,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成为企业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解决企业人才匮乏和综
5、合性人才培养不足的缺憾。另一方面,企业要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资金资源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和试验基地,更好的服务高校人才培养。5 第三,逐渐提高产学研层次,开启产学研结合新局面。从总体上来说,产学研结合发展的目标是形成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以学校、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突破口,以形成创新机制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产学研结合新体系。各省应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建设、省部产学研战略联盟建设、联合创新平台建设等方式,大幅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化、集约化程度,成为新时期我国产学研结合的一面旗帜。同时,各省应紧抓机遇,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
6、机构的合作由原来的“突击式”的合作走向经常性的合作,由碰撞式的合作走向网络式的合作,由国内合作走向国际合作。 第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和完善“官学产研结合”。政府行为应在我国产学研结合过程中起到了明显的纽带作用。“政府搭台、企业唱戏”,为产学研结合各方提供良好、有效和发展的机会,是当前转变政府职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各省应重视对产学研结合的协调领导和积极推动,可参照外省经验,成立由省长或副省长挂帅,由各有关部门参加的产学研联合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等机构,为长期有效地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提供了组织保证。同时,政府尤其是财政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
7、用,丰富财政支持手段,创新财政支持方式,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协调,与教育部门、科技部门、产业部门等通力合作,共同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 三、增强高等学校社会服务能力5 第一,以观念转变为突破口,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高校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和推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教育服务本位的观念,要在服务范围、服务领域、服务形式、服务层次、服务对象等方面通盘策划,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投入到我省建设发展大潮中去。 第二,以人才培养为支撑,突出质量和特色兴校,夯实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高校要树
8、立全面的人才质量观,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