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41900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10
《高效历史课堂教学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效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互动、课堂热烈而有激情。传统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满堂灌,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时间、地点、人物、概念和事件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作为一个历史老师,我不禁自问:“为什么历史学科会是如此?”应该承认,历史教学工作面临如此尴尬境地,原因是多样的,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历史课堂缺乏高效性、精彩性。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现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以供大家参考。 一、妙设课堂导入,精在课堂结语 别具一格的课堂导入,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应该
2、想尽一切办法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感到新奇、有悬念、愿意学,当学生的注意力被吸引后,教师则可顺利传授新课,故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上课前的有限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采用不同的导入形式,比如时政要闻、歌曲、故事、对联、图示、漫画、体育、影片等,提高学生的兴趣。如学习“巴黎公社”这一课时,通过播放“五月流血周”的视频,把学生带入预设情境中。然后提出问题:“140多年后我们重读这段历史,巴黎人民英勇无畏的战斗情形仿佛再次浮现在我们面前。那么,你在重温这段腥风血雨的历史时,想到了什么呢?结合自身实际,用青春来感悟这段历史吧!”4在创设的情境中,用开放
3、性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如此一来,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见解。显然,高效的课堂开始了,教师的巧妙处理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课程目标的有效性得到彰显,课堂教学的灵魂也得到最好的诠释。 众所周知,每节课的结束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新课导语时可参考上一节课的结束语,使二者衔接更紧密、浑然一体。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高度重视课堂结尾,结语要留有情趣,留下思维的尾巴。 二、文史相互渗透,彰显课堂精彩 “文史不分家”,这充分说明文学和史学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我们在授课时,不能将任何一门学科孤立起来,应该对知识进行相互渗透,做到
4、融会贯通。我们也不难发现,当被问及其他学科的知识时,学生知道得越多就越有自豪感,这种自豪感恰恰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之一。如讲“国统区人民的困苦生活”时,用一副对联“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巧妙设疑,引出国统区人民生活的背景――缺衣(一)少食(十)。在讲“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一节时,用一副对联概括:“五十年枷锁一旦废除,咱们翻身做主人;无数年压迫从此解放,工人齐心忙生产。”不尽道出时代特色,而且朗朗上口,便于记忆。这种形式,不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主动地学习原本枯燥的知识,这样高效课堂会在自
5、然中形成。 三、引入时政热点,让历史走进现实 通常给“历史”下定义的时候,往往会提到“历史就是过去”4。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历史教材只讲述过去发生的事情,缺乏一定的时效性。从这个角度说,历史教师必须关注时事和社会热点,并且在教学中恰当渗透,以达到借古通今、活跃课堂的目的。如结合2015年的大阅兵,大可讲讲1945年9月3日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日子,让学生勿忘历史,牢记历史。故在教学中渗透一些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近期热点、焦点问题,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课堂的精彩度。 四、大胆穿插娱乐资讯,合理利用电视节目 我们面对
6、的是尚未成年而又充满活力、追求时尚的初中生,相信他们对娱乐体育新闻有较多的关注,上课时如果能适当加入些娱乐资讯,相信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的印刷品――《金刚经》时,马上引入江苏电视台《一站到底》的节目,该节目把《金刚经》的相关知识多次纳入比赛题库,其课堂的轰动效应就不言而喻了。又如我在讲述“火烧圆明园”时,先是给学生介绍这样一则资讯:何鸿?鲈蚁?6910万港元(约合新台币3.1亿元),收购清代圆明园十二生肖兽首铜像中的“马”首,而旋即捐赠给国家。学生一看到,马上议论起来:何鸿?鍪撬??他为什么要这样做?“马”首
7、为何物?“马”首怎么会流失在海外?圆明园又怎么了?……课堂气氛也因学生的讨论顿时进入高潮,学生个性瞬间彰显出来,课堂效率不言而喻。 五、运用经典语言,提高课堂效率 李幼斌等著名艺术家都有经典语言,如《亮剑》中的“……我是团长,执行命令吧……”从而引申为“我是历史老师,服从安排吧”,让学生在笑声中欣然接受学习任务;毛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今天成立了”的庄严宣告,如果教师能用浓重的湖南方言说出来,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4 总之,教师在历史课堂中应苦心经营、独具匠心,力求做到生动、合理而又恰到好处,不断
8、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当代历史教师,应讲活历史,改变世人对历史极其庸俗的偏见,努力使枯燥的历史知识生动化,使遥远的历史形象化,真正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雒启坤.中学历史创新教法[M].学苑出版社,199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