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ID:31438025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10

“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_第1页
“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_第2页
“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_第3页
“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_第4页
“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_第5页
资源描述:

《“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面临新的挑战。此外,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亦对立项建设单位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结合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开展相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探讨提出了“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关键词:名校建设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3-0076-02  当前我国经济

2、发展正在从依赖资源劳动力向依赖创新人才转型,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校培养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亦针对经济转型历史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具体战略部署,即“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以上文件的提出可以看出,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稳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

3、育所面临的迫在眉睫的问题。济南大学作为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6首批立项建设单位,力争建设成为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作为济南大学“名校建设工程”中山东省财政重点支持的十个专业之一,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近年来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等各方面都逐步成熟,但是对照社会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仍需进一步切合新时期人才培养需求,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明晰自身所承担的人才培养任务和职责,全面深入地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

4、具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山东省品牌专业,2012年通过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高等教育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评估委员会的专业评估。多年来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秉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宗旨,通过建立严格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质量标准和监控措施,有效保证了专业教学质量;通过专业基础与通识教育的结合,工程教育与创新教育的结合,学生的人文与自然科学素养得到提高,基础知识得到夯实,工程能力、实践能力得到强化,创新思维得到

5、激发,培养质量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名列学校前茅。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人才评价标准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尽管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十余年的建设中做出了较大成绩,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等各方面都逐步成熟,但是对照“名校建设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及社会人才需求现状,人才培养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问题表现如下。6  1.人才培养模式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对照社会发展,多元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人才培养模式尚需完善与拓宽;对照行业发展,专业课程体

6、系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尚需进一步建设,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行业需求。  2.实验、实习、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有待于改革和创新。教学基础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已有实习基地以工程施工与运营管理为主,设计咨询类基地较少,不能完全覆盖专业领域;多数实习基地仅具备参观实习的单一功能,学生实训、在岗实习等其他功能尚需进一步拓展。  3.产学研长效运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平台搭建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学生参与产学研比例尚显不足,缺乏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有效保障机制;教师、学

7、生服务社会意识、参与能力有待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实验平台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针对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山东省“名校建设工程”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济南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在山东省品牌专业建设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多渠道、多层次、多模式”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①结合专业特点,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依托,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思想为指导,全面总结工程教育

8、的经验、方式、方法,构建“1+2+1”6学程体系,培养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深厚,基础扎实,实践与创新能力强,能够胜任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工作,德才兼备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1学年的基础课程学习,巩固人文与自然科学知识基础,深化专业基础理论功底;2学年的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构建专业知识理论体系,理顺工程设计思路;累积1学年的实习、实践环节培养工程设计、图纸表达能力,组织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