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34808
大小:109.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浅谈历史和社会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历史和社会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要问题意识是指学生积极思考,敢于并善于提出问题而且主动探究问题的自觉的心理活动。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质疑是学习知识的起点,也是闪现智慧火花的开端。针对学生问题意识缺失,教师应寻找病因,对症下药,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把脉开方。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笔者对自己近年来的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和同行们探讨。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CultivationofStudents'AwarenessofProblems inHist
2、oryandSocietyTeaching HUHuihong (HangzhoujianqiaoExperimentalHighSchoolAffiliatedtoZhejiangNormalUniversity,Hangzhou,Zhejiang310021) AbstractProblemofconsciousnessismentalactivityofthestudentstothink,daretotaketheinitiativeandbegoodtoaskquestionsandexploreissuesofconscious.Itocc
3、upiesaveryimportantpositioninthestudent'sthinkingactivity.Thequestionisstartingtolearntheknowledge,butalsothebeginningofasparkflashedwisdom.Lackofawarenessoftheproblemforthe7students,teachersshouldfindthecause,remedyfortheproblemofstudentspulseevolutionofconsciousness.So,howtodevel
4、opstudents'awarenessoftheproblem?Theauthorsummarizedtheirownpracticeinrecentyears,andexploredwithcolleagues. Keywordshistoryandsociety;classroomteaching;problemawareness;train 1历史和社会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表现 1.1传统教学方法的束缚 教师不注重学生思维过程,习惯于满堂灌,学生习惯在盲目服从的思维定势中学习。不少教师习惯先提问,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讨论、答疑,最后总结,学生机械
5、地顺着老师预设的问题流程被动思考和学习,这种形式只能使学生获得支离破碎的知识,学生很难有自己的问题提出和探索。 1.2学生思维被禁锢 教师自认为“闻道在先”而处处“居高临下”。把学生看成是“消极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课堂上,学生只负责认真地听,记好笔记,教师似乎也更喜欢循规蹈矩、听话顺从的乖孩子,不容许课堂出现“不和谐”的音符。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没有什么问题,也不敢有什么问题。迷信书本和前人,书上写了的、老师已讲的、权威说过的才是对的,不敢越雷池半步。 2历史和社会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1优化教材建构知识体系7 《历史与社会》教材,比较
6、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学会质疑,必须鼓励学生勇于实践。比如,在一节课中截取某片段,可让学生做小老师,模仿老师的样子备课、上课,当然在学生上台之前,教师要当好指导者的角色。通过这样的活动使他们的问题能力在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我们会发现,起初不尽如意的问题设计会变得越来越有价值。最后收获的必将是师生的双赢。 另外,鼓励和指导学生自学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种基本训练。自学往往是求知欲驱动的,而求知欲往往又是从问题开始的。例如,学习《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格局》一节前,可指导学生梳理知识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问题。上课时,就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开始。假
7、如你是汉武帝,你会怎么解决王国问题?然后,通过学生讨论、教师点拨来解决问题。这样必然使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不断地去发现问题、钻研问题、解决问题。 2.2营造合适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问题意识缺失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担心招致教师的讥讽,以及同学们的嘲笑,为了面子,没有十分把握,不愿冒险提问。因此,为学生营造提问的合适氛围相当重要。 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老师和课本,敢于把自己心中的疑问说出来与老师和同学共同探讨。教师应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
8、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凡是“问题”7中的合理成分要加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