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1605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教学做合一 语文生活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教学做合一语文生活化 陶行知曾提出“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他认为只有将“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培养手脑结合的创造性人才。在陶行知看来,教学不是一件事而是三件事,教与学之统一在“做”。那么语文课如何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敏锐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生命活力,汲取其人文情怀,丰赡自我的精神世界,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呢? 一、师生互评教学生活化 长期以来,忽视学生评价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不利于老师全面了解学生,及时调整教育方法,提高教育效果,而且还让学生失去一个认识自我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为了改变这种状
2、况,我坚持让学生平等地参与进来,实行自评、互评、师评相结合,达到师生共同发展,促进师生关系和谐的效果。 例如上一节“象形字”的课,我巧妙地利用黑板上的象形字画,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给黑白的简笔画穿上美丽的外衣。学生又一次活跃起来,纷纷拿出五彩笔,有的给小树穿上嫩绿的叶子,有的给小山涂鸦翠绿的山峰,有的在涓涓细流中添上几笔浪花――4随后又引导学生用精彩的语言描述自己的作品,那充满童趣的话语看出学生此时意犹未尽,仿佛进入了神话世界,此时我娓娓道来:小朋友,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聪明的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象形文字,
3、同学们猜猜看(多媒体出示补充象形文字),这些又像什么? 这首尾两个设计,合理地利用教材的画面,通过形象的语言描述,优美的音乐衬托,创设了愉悦的课堂情景,引领学生进入“象形字”简笔画,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课尾又再次利用简笔画,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动手作画,在认认、说说、画画中既达成了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新力,动手实践能力,又达到了形式、内容的完美统一。 二、有效文本与生活对话 必须把自己变成一本活的教科书,让学生透过我们的眼睛,探索世界万物的奥妙;通过我们栩栩如生的讲述,感悟世间万物的真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兴
4、趣是他们学习的直接动因,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教学《王冕学画》时,王冕“开始画得不像”,这时在屏幕上出现他开始学画的荷花圈(形状不像,运笔不流畅),“可他不灰心,天天画。后来他画的荷花,就像刚从湖里采来的一样”。屏幕上又出现了后来画的荷花图(与湖里的荷花一模一样)。接着两幅图在屏幕上同时出现,让学生进行观察对比,讲出为什么会画得跟湖里的荷花一样。这些生动的动画影像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兴趣盎然。通过形象鲜明的对比,认真阅读课文,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王冕学画成功的原因是“不灰心,天天画”,从而懂
5、得了做事不灰心、坚持不懈就能成功的道理。 三、多阅读生活引入经典4 语文教学要以生活为基础,扎根于生活的土壤。语文的教学有着人文的高度和人生的高度。一个语文教师不能就语文教语文,而要学会以教育的眼光打量教学,用自己丰富的生活积累引领学生步入生活的殿堂,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仅仅局限于课本,语言积累是不够的,要让学生有一个丰富的大积累宝库,就要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自主积累。 (1)首先,快乐积累,理解是基础。只有在理解之后,学生才会主动记下来。每周一、三、五是我班开放阅读积累的时间,我把积累的主动权交给学
6、生,学生自己在喜欢读的文章里挑选好词、好句记下来,把积累当成一种乐趣。“我阅读,我体验,我积累,我快乐”,这是孩子们的心声。 比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那么在突破难点时,我是这样去抓的。理解重点词“犹豫”时,孩子先说出了它的本义,我又引导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引申义,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用得准确。又如,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语,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又掌握了一种阅读的好方法,还有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我渗透抓住重点词来理解文章由“忧郁”体会小英的内心世界。
7、 (2)在朗读中感受。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3)在阅读中感悟。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4 (4)在体味中升华。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美好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通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5)在训练中思维。教学《诺贝尔》一课,我放手让学生读书,谈感受,
8、学生谈得挺好的,预期目标都完成了。这更坚定了一个信念:要相信学生,给学生以自由,每节课都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为了达到“知道诺贝尔在科学发明上取得成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