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413487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9
《基于手机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及校园手机舆情应对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基于手机的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及校园手机舆情应对研究 摘要:手机作为即时通讯和上网工具已成为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校园手机舆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校内的大多数人产生影响。如何利用新传媒手段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积极应对校园舆情是大学生德育体系构建的新内容。 关键词:手机上网;网络舆情;舆情应对;高校德育工作 一、措施校园手机舆情概述与特征 (一)舆情传播范围可集中性 手机舆情是指手机通过移动通信网络或接入互联网而进行的关于某一主题的群性情绪、态度、意见的反映,包括短信(SMS)、电子邮件、论坛发帖与跟帖、回复、即时通信
2、、博客、维客、网络新闻组等形式。校园手机舆情是指可以理解为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畴内,手机持有人包括教师、学生、校内其他工作人员围绕教学、学习、工作、生活等事项,所表达的个人的看法、态度、认识、情绪等反应。 (二)舆情传播主体可追溯性6 校园手机舆情的主体主要是一群蓬勃向上、思想活跃的青年大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观点,更有表达想法、观点的强烈愿望,在最便捷的智能手机上发表想法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特别是目前已经跨入手机实名制时代,校园手机舆情的发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校园中手机持有人的观点和意志,具有明确的可追溯性,因而也更为大学生所信赖,
3、影响力大于传统网络舆情。 (三)舆情传播对象可针对性 大学生通过短信发送给同学室友,通过微信发布到朋友圈、通过微博发布给关注自己的粉丝,或者通过其他社交软件发布自己的心情、观点等,这一特定的传播对象也更容易对舆情进行转发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极大地提高了校园手机舆情传播的速度,并能在较为集中的范围内产生带有群体性的意见、情绪和行为,形成特定“舆论场”。 (四)舆情传播途径呈多样化 传统的网络舆情是通过电子公告板(BBS)、博客、电子邮件、播客、即时通讯(QQ、MSN)、个人空间、新闻跟帖、网络调查、网络签名等种网页文件进行舆情的传播,而校园网络舆
4、情是集网络功能、手机功能于一体的通过短信、彩信、微博、微信、WAP网页等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这种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对舆情信息的采集和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舆情传播演化的迅捷性 由于高校地理范围的集中性、智能手机上网方便的即时性、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度较高等特点,校园手机舆情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校内的大多数人产生影响。当一则具有代表性的消息得到认同时,就会马上被转发、跟帖。如,有手机舆情被推向一个高度时,主导性意见就会萌生,从而产生雪崩式的舆情演化。 二、校园手机舆情给高校德育工作模式带来的影响 (一)正能量6 1.智能手机载体的即时性、广泛
5、性、隐蔽性等特点有助于增强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 现在大学生都用手机流量进行手机上网,沟通起来方便快捷、使用起来费用低,连接网络后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发送消息。大学生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消息,在微信朋友圈内的好友都可以看到消息,同时可以转发评论。微信朋友圈内共同的好友才能看到评论,这一点实现了朋友圈内的广泛性和隐蔽性。微信还有公众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关注公众平台。正是手机的这些特点,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也增强了高校德育工作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大学生的“机不离手”微信朋友圈内的消息发布的方便快捷性,高校德育工作者
6、可以通过这一手机应用发布各类通知、讲座、社团活动、竞赛通知、考证过级通知、评奖评优结果、勤工助学信息、就业招聘信息等。另外,手机的多项应用程序,可以帮助高校德育工作者与学生更好地沟通,通过加入共同的应用软件,成为好友,利用手机进行“对话交流”,体会学生的“难言之隐”,从而对症下药,实现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2.校园手机舆情更加开放、及时的信息公布,具有民主和开放的特点,既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开放学生的思维,无形中促进了大学生开放精神的树立6 大学生喜欢追求新鲜事物,通过手机拍摄各种照片发送给同学们共同分享,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这给高校德育工
7、作者带来了便利,可以随时随地手机上网了解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状态。如有潜在危机事件发生,手机可以做到随时预测监控。当突发事件发生,手机平台可以第一时间反应,高校德育工作者掌握第一手资料后,可以马上进行处理并发布正确的舆情信息等。 (二)负能量 1.校园手机舆情言论自由性的提高,导致负向舆论影响较多、信息质量较低 智能手机这一平台,使广大公众的言论自主性大大提高,而大学生更关注事件的阴暗面和突发性或危机事件等方面,这就有可能导致负向舆论的广泛传播。学生言论自由性的空前提高,使学生失去了太多的束缚,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发布信息,
8、非理智、虚有的、妄想的、极端消极的情绪往往充斥手机网络。而对这一现象,缺乏相应的道德规范约束。 2.手机使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