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内隐知识的隐喻研究

小学数学内隐知识的隐喻研究

ID:31409544

大小:64.48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1-09

小学数学内隐知识的隐喻研究_第1页
小学数学内隐知识的隐喻研究_第2页
小学数学内隐知识的隐喻研究_第3页
小学数学内隐知识的隐喻研究_第4页
小学数学内隐知识的隐喻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内隐知识的隐喻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内隐知识的隐喻研究【摘要】隐喻是一种深层认知活动,它的修辞现象能弥补语言表述缺陷,使个体易于接纳新的数学知识。审视课堂中内隐知识教学的隐喻消解与隐喻歧义等现象,本文试图从消弭隐喻歧义,促进内隐迁移;通达隐喻本质,联结内隐知识;邃晓隐喻认知,编织内隐网络这三个路径予以尝试解决。【关键词】小学数学;内隐知识;隐喻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01-0107-03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一种无意识条件下学习知识的能力,这种内隐知识的学习无须意识参与,具有自发、不易被觉察的特征。根据这一特征,教学中可以让孩子从某一知识领域获取的内隐知识迁移到另一知识

2、领域。考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特点,更多的时候,要以契合隐喻(比喻、拟人、类比、模型等)的形式迁移到与之对应的某一领域。一、缘起:从内隐知识的原点处考量从知识的特点和获取过程看:内隐知识无须意识参与,也不需要刻意发掘外显的规则;内隐知识具有极强的概括性、理解性,获取过程中,更多表现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1.意识隐遁一一内隐知识步入隐喻歧途内隐知识并非完全脱离意识,它以规则、习惯等形式储存于人脑,在相似结构或背景下它能以隐喻的方式被激活从而影响后续行为。如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教学,学生常常会把(a+b)Xc误写成aXc+b,究其原因是学生受先前所学的加法交换律“a+b二b+a”这一内隐知识干扰,

3、加法交换律本质上要求“平衡”,即等号两边数字个数相等,结果相同。这种内隐知识的储备,使学生在学习后续的乘法分配律时从形式上漏掉字母“c”。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分析学牛知识背景中的内隐知识,从数学知识的本质出发挖掘内涵,提升数学深层次的数学能力迁移。1.形式遮蔽一一内隐知识遭遇隐喻消解小学生习惯于被新奇的事或物所吸引,往往能捕捉到事物表面的、显性的特征,难以细致入微地观察到事物的本质,也难以看到事物Z间密切关联。比如在口算3X2十3X2时,学牛常常将结果写为1。这是学生遭遇了"a-a"形式的消解,此时,需要设计一组对比练习,让学生厘清数学运算符号的含义、运算顺序,明晰来龙去脉,有序地建构相似运

4、算符号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对比、甄别的过程中,降低因受类比隐喻迁移而出差错的概率。二、溯源:隐喻在内隐知识迁移中的?r值隐喻是表现在个体思维和行为方式的一种认知。借助隐喻,个体可以依据自身具体领域的知识背景或经验来迁移理解与之相关的抽象领域。那么,这种隐喻性迁移究竟在内隐知识的学习中如何发生?我们可以从隐喻的类别视角和具身认知角度窥得一斑。1.基础隐喻,让内隐知识“形散而神不散”内隐知识的概括性越强、灵活度越高就越能适用于新的情境,那就意味着知识越有价值。因此,将具休领域的知识体验适当加工以符合隐喻的方式映射到抽象领域。比如,教学负数概念时应避免“温度模型”单一的引入方式,而让学生说说足球赛

5、场的赢与输、家庭生活中的收入与支出、日常行走方向中的东与西等具体领域知识背景,从隐喻的角度灵活迁移理解负数的内涵一一一种相反意义的量。1.结构隐喻,让内隐知识“向思维更深处漫溯”内隐知识的隐喻性迁移要以两个领域的隐喻性关系为基础。人们习得的内隐知识不仅可以从具体领域迁移到抽象领域,也能从抽象领域迁移到具体领域,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比如教学“6+2二8”,这是脱离数学背景高度抽象后的算式,它即使离开丰富的数学知识背景也可以赋予现实意义。如I:6层和2层、6环矛口2环、6天和2天这种抽象的结构性知识表现为对具体知识领域的影响。2.连接隐喻,让内隐知识“为有源头活水来”具身认知理论认为人的认知基于

6、情境化行为,强调抽象思维的过程与具体信息之间的关联。例如,在复习立体图形的体积时,当学生回顾了长方体、正方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时,教师出示生活中的六棱柱;复习了圆柱体体积公式后,教师呈现三棱柱。在这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会了直柱体、椎体的体积计算,将这些立体图形的知觉信息融合成一个线性组织结构。即使这些图形不在视觉范围也能依靠记忆中的知觉符号通过隐喻类比、推理对这些立体图形进行知觉模拟。三、寻绎:内隐知识隐喻性迁移的实践策略1•消弭隐喻歧义,促进内隐迁移(1)由偏入清,消除隐喻模糊。小学数学术语中的隐喻模糊是指词汇不能关联或准确地表达出它的数学本质内涵,望字生义时对数学意义的理解发生偏差或变异。比如

7、运算符号中的“乘”字。初次接触“乘”字,学生很容易联想到“乘客、乘虚而入”等意思,却很难辨识其概念本质一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然而,数学术语、概念的形成一定蕴藏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如果只知道词语的一般意义不知道它的数学意义,学牛的学习就停留在机械模仿与记忆中。教学中,笔者尝试引入字义考证,让学生明白“乘”原指“人在树上”,逐渐演变为上升的意思。然后从数学史角度入手,理解乘法算式所表示的结果一一“垛”,也就是现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