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

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

ID:31403931

大小:108.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1-09

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_第1页
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_第2页
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_第3页
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_第4页
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索古典诗词专题教学的有效途径  语文专题教学,对于我而言,曾经只是一个停留在语文课程改革呼声中的新鲜名词。虽然我在教学中尝试着新形式和新途径,但是“专题”二字,不敢妄谈,因为我觉得“专题”约等于“宏大”和“高深”,自知难以驾驭。就在我还没有弄懂语文专题教学是什么的时候,我开始在课堂上尝试古典诗词的专题教学模式。很多时候,不能等到把什么都想清楚了才开始,都是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语文专题教学的概念,我纠结了很久。到底什么是专题教学?教什么、怎么教才是专题教学?专题教学能产生什么样的教学效果?为了解决这些疑问,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看了很多教师的专题

2、教学案例,体会专题教学的思想和方式。但我还是迷茫,因为专题教学是一种语文阅读教学的新尝试,不同的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处理上各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寻,只能自己探索。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教材选取了姜夔的代表作《扬州慢》,我要以姜夔作为“关联点”,把多篇文本整合为《走进姜夔》专题。之所以选择姜夔做专题,出于两点考虑:一方面,宋词是一座文学高峰,学生真的应该好好读读宋词。可惜的是,大部分学生只知道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多一个也没有了,难道宋朝的词人队伍这么单薄吗?所以,我选择“一代词宗”7姜夔做专题,希望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而

3、且,学生对姜夔一无所知,他们对新奇的事物容易产生猎奇心理,这一专题比较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另一方面,我真的被姜夔的《扬州慢》打动了,每每朗读,都激动得落泪,我希望把这种感受带给学生。我相信,用心细读,自出佳境。  一、古典诗词专题教学不在云端  第一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姜夔的词风是什么,词风是如何形成的”。我选择了《扬州慢》、两首爱情词、两首伤己词。设置了两个问题:①有人评价说,姜夔营造了幽冷意境,你认同吗?②都说词如其人,姜夔刻意营造一种冷的意境,是否因为他是个无情之人呢?之后,出示“清空骚雅”的定义,提问③姜夔的词风继承了前人,你认为姜夔

4、的“清空”与“骚雅”分别与哪两位词人的风格相似?学生阅读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柳永的词各一首。这节课上完,效果不理想,课堂气氛沉闷,我反思问题的症结:  1.教学内容超出了学生的实际  一节课阅读九首词,对于学生来说阅读量太大、难度太大。我只想着用大量的文本给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基础,却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阅读能力,结果学生无法完成鉴赏,甚至连读都读不完。  2.问题设置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以往活跃的课堂气氛哪去了?问题设置得空而大,造成学生理解困难,没有充分的时间吃透文本,学生处于“云里雾里”的状态,不能完成与文本的对话,无从明白文本的内涵,也不明白

5、老师的意图。  3.结论先行,剥夺了学生的阅读体验  我在教学开始时,就把“姜夔词的意境幽冷”7这个结论灌输给学生,无形中暗示学生拿这个结论去套作品,而且“清空骚雅”的含义是我提供的,学生没有直观感受,这剥夺了学生阅读作品的权力。  归根到底,第一次备课的失败在于:我没有准确定位语文专题教学的教学目标,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一味地把它拔高,拔到学生没了热情、没了信心,拔到教学内容模糊的云端。这次失败让我明白:中学语文专题教学不是大学的学术讨论课,拿一个理论去验证作品,讨论之后也无定论;不能让学生机械地用概念,而应该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  原来,古典诗词专题

6、教学不在云端,而在地上。  二、古典诗词专题教学贵在“专”  第二次备课,我把教学目标定在“通过姜夔的词风看词人”。选择了《扬州慢》《鹧鸪天》《暗香》《疏影》四首词。《扬州慢》的教学以“黍离之悲”领起,问①从哪里能感受到姜夔的家国之悲?学生赏析。勾连上一节课的内容,问②同处于南宋,姜夔在《扬州慢》里表达的黍离之悲与辛弃疾一样吗?学生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回答。围绕《鹧鸪天》设置了两个问题:③作者为什么会在正月十五有所梦?④你从词中感受到姜夔对这个女子有怎样的情感?学生赏析。《暗香》和《疏影》设置⑤你从《暗香》和《疏影》中读出梅花了吗?⑥比较辛弃疾的咏梅词《瑞鹤

7、仙?赋梅》,二者有什么异同?最后总结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这节课的效果好于上一节,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能够结合作品赏析,但是浮在表面。本来是姜夔的专题,学生却对辛弃疾印象深刻,并认为姜夔的词不如辛弃疾的词。我再次反思问题症结:7  1.五首词的阅读量略多,造成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入阅读。学生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因此,诗词表面的内容无须多讲,学生可以自主学习,但是缺乏文本细读的能力,我应该引领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处。  2.学生已经学习过《走进辛弃疾》专题,本想让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对比阅读,增强对姜夔词的感受。可是,教学的切入点没有找好:对比了辛弃疾和姜夔

8、的人生经历,一个是将军,一个是布衣;同是咏梅,一个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