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

巧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

ID:3139748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巧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_第1页
巧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_第2页
巧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_第3页
巧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巧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巧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  摘要:高考语文的必考内容――文言文阅读,困扰着学生,教师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利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猜解感知词义,推知“未知”,在文言文阅读中真正做到“死去活来”。  关键词:生态探究法;猜读;词语结构;推知;善借;教材知识  文言文是汉语古老的书面形式,是民族精神最直接、最重要的载体,我们实在没有理由不学习。说功利点文言文阅读一直都是高考语文必考的内容,2015年本题计19分,从近年的考纲内容看,考查内容大致分布在词意理解(实词多义、古今异义、虚词用法等)、句意理解(句意辨析、文句翻译等)和文意理解(主要是对文章内容的

2、归纳概括和人物性格的分析)三部分。做好文言文阅读题,仅靠讲读法和诵读法,学生在实际答题过程中是很难顺利完成的。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生态探究法猜读高考文言文十分重要。  一、利用古汉语知识,猜解字义  读高考文言文,实词是关键,读懂了实词,文章就能大致理解了。对实词的把握要靠平时积累及语感,但也可以利用古汉语知识猜解字义。  1.由形猜义4  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类字在汉字总数中占很大比例。很多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由其形推知其义。象形字可以看它形状像什么,会意字可以看它指意在哪里,会意字看它如何组合,形声字则看它是何形旁,这样往往可以

3、看出奥妙。  例如,2012年全国卷有一题:“启听淮北取籴d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也是生僻字,但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考虑活用  词语活用是古汉语最常见的语法现象,文言文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  例如,2014年厦门市质检卷有“方将访其遗稿,椟而藏之”,“椟”是名词“匣子的意思”,活用为动词,意为“用匣子装”。而D项在解释“椟”时,不明白这一词类活用现象,仍按“椟”的字面意思直接解释,导致了解释的错误。  词语活用都有大致的规律,如名词后面跟名词,名词后面跟介词等,这些都要

4、细心体会。  3.循声得义  古代字少,因而常常借用,遇到不能理解的句子,就要考虑句中是否有通假字。考生如果不能洞察,按原字去解释,或将它作另外的字解释,势必会造成理解的错误。  例如,《廉颇蔺相如传》中“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案”:同“按”,“审察,察看”。  二、重视词语结构,由“易”猜“难”4  文言文词语虽浩如烟海,但常见的实词、虚词不多,教师平时讲解学生识记的文言文也不少,只要利用好,对付文言文阅读绰绰有余。我们对少部分词语的理解存在障碍,但通过对词语结构的分析,抓住共同点,由“易”猜“难”,我们是能猜出词语意思的。  例如,《过秦论》中“秦有余

5、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追亡”与“逐北”是并列短语,意思相同。由“追”可猜知“亡”是“逃亡”而不是“死亡”。“北”虽不易懂,但它与“逐”组合在一起和“逐亡”相并列,由此可推知,“北”不是“北方”,而是“败北”的意思。  三、分析句子形式,推知“未知”  在文言文中,对偶、排比、反复的句式较多,这种句式互文见义的地方很多,这些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相应位置的词,意义常相同、相似或者相反、相对,我们可以从相同句式里的已知内容去推断出未知部分的内容。  例如,2015年全国卷“B.覆溺之虞”的“虞:料想”是错误的,因为“覆溺之虞”与上句“风波之恐”句式结构相同,所以“虞”的意思

6、是担心、担忧,才会和“恐”意思接近。  四、联系上下文,推求大义  在一篇文言文的阅读中,总有少数字词的含义弄不清楚,或理解不确切,特别是一词多义的词和一些偏僻少见的字词。这样的字词虽然不多,却影响了对全文的理解。但是一般情况下,古人用词尚简,常有同词异义,异词同义,词义扩大、缩小、转移等现象,因而必须“瞻前顾后”,方能确定词语在此处的确切含义。  例1: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臭”,古义泛指气味,现在只指难闻的气味。4  例2:词义的转移。“涕”,在古义指眼泪,现在则指鼻涕。  五、善借教材知识,感知词义  最根本的方法当是联系教材中的文言现象,当然,这需要考生对教材的熟

7、练。近年高考题的许多考点都源于教材。  例如,2015年质检翻译题“魏帝以洛有全师之功,除武卫将军。”本句翻译的关键词是“以”和“除”字。“以”可以译为“因为”或“认为”,大部分学生基本能理解,“除”的翻译可以借助“除”《陈情表》中的“除臣洗马”,译为“授予官职”,从学过的课本知识中寻找依据,此题就可迎刃而解。  综上所述,运用生态探究法,猜读也是有规律可循的。“猜读”可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习的热情,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特别是逻辑推理能力。但已知的愈多,猜读才会愈准确。所以,即使“猜读”也不能放松平时的学习,它只是一种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