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3437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和谐教育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谐教育在信息技术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课堂是培养学生的主阵地,课堂是否和谐,对学生的和谐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构建一个和谐的课堂,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已成为当今教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关键词:和谐教育;信息技术;教学结构 和谐教育要求教学和学习总是处于和谐的氛围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个性、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充分展示。 一、信息化环境下,建立和谐教育的理论依据 纵观教育在国内外的发展轨迹,和谐教育的概念
2、早已有之。柏拉图的著作《理想国》,应该将被教育者培养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在世界历史中关于教育的最早最全面阐述和谐教育的著作。在中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成人”是“仁”“智”和“勇气”的统一,代表的就是一种和谐教育的概念。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系统地提出德、智、体、美四者和谐发展的主张。 二、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提高教师自身的魅力 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教育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4学校的特点是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因此,建立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不仅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积极
3、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密切合作,有效地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针对和谐关系,具体有以下几种做法: 1.教师应努力创造轻松、和谐、平等、有趣和愉快的课堂环境 教师和学生之间唯一的关系是民主平等、信任和沟通的关系。 2.教师应与学生成为合作伙伴 虽然学生作为沟通对象,但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将课堂作为师生之间平等对话的平台。 3.激发学生的活力和创造力,提高课堂效率 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快速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反之,教师在不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4、,强制学生刻苦学习,学生容易滋生厌学情绪,将严重阻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更不用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 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要促进自身不断成长。这里我们就要提倡教师“学习”,让教师通过“学习”树立正面榜样进行教育映射,激励学生共同学习,让老师通过“学”来“教”。反之,如果教师不能够把教理解成学,没有一个谦逊开放的教学态度,那么可以断言,他自认的教学成果越成功便会越失败,因为他阻断了学生通过书本走向学习的康庄大道。 三、构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4 和谐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所以,
5、建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同学之间要建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环境和爱好各不相同,造就每个人的个性也是不尽相同的。如果不能以适当的方式引导对方,就容易产生摩擦,损害彼此之间的关系。因此,应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自己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与此同时,学生与学生之间还应该加强合作,建立并增强学生之间和谐的“兄弟姐妹”关系。 如,在学习Flash动画制作时,我采用了“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实践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中心环
6、节。虽然学生对动画制作都很感兴趣,但在具体操作中,多数学生会遇到具体操作问题,特别是在操作的开始,由于教学条件的限制,老师不能面面俱到,对所有学生同时进行辅导,往往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我们使用了分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辅导学生,互相帮助,以便快速解决问题。实施过程中发现,由于学生各有所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提高了相互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在相互讨论与相互帮助的同时知识能力也得到了提高。甚至一些不爱学、不会学的学生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也提高了学习兴趣,这样的效果是老师逐一辅导所达不到的。 实现以人为本,个性化学习的
7、宗旨,加强合作的团队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4 鼓励对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参加各种活动,注重专业知识的发展。如,信息学竞赛、计算机系统维护、电脑制作等。信息技术第二课堂,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课堂教学是丰富多彩的,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和谐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们只有不断探索以“信息技术”为主题的有效教学方法,创造一个
8、和谐的课堂环境,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张剑平.信息技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宋乃庆.中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9.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