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学生谈“心”

和学生谈“心”

ID:31393282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和学生谈“心”_第1页
和学生谈“心”_第2页
和学生谈“心”_第3页
和学生谈“心”_第4页
资源描述:

《和学生谈“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和学生谈“心”  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121-02  人这辈子活在世上,最主要的是活个“心”字。任何人,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什么年龄,什么历史时代,活的幸福与否,快乐与否,坦然与否,都会通过心的感受反映出来。同学们对喜欢上的课就“专心”,不喜欢的上课前就“忧心”,如果不喜欢上的课老师还爱提问那就是“揪心”,老师不提问但是自己啥都不会也是“烦心”。  问题是我们有的同学是七八门课里就那么一两门课有点“忧心”还就罢了,但有的同学是八门课门门忧心、烦心、揪心!这样的同学,老师真的就很同情心,因为人就活个“心

2、”!  老师的名言是“心情是最大的生产力!”所以我们有时会听到这样的话:“你叫我还活啥呀,我的心都死了!”  所以人活着在活什么?――活“心”!让心好好的活着!  同学们说一节课长吗?不长,四十五分钟!但是要碰上让自己忧心的一节课,尤其老师还爱提问――揪心!那四十五分钟真是熬不下来,课前怕,课上怕,课后还怕,我们用一首歌最能形容这种心情――《忐忑》,那就是“啊啊啊啊啊……”4  那么对于自己喜欢上的课呢?我想同学们在上喜欢的课的时候应该是忘我的,沉浸的、陶醉的吧,也许是经常下课铃响了还想继续,想再有一点时间让自己去学习这门课,而对自己不喜欢的课呢,尤其是上课爱提问的

3、老师,你感觉自己就像是罪犯要进审判室了,而老师就是那个审判官,你又不敢有半点反抗,又有那么多的人出庭看你受审,真心是冰火两重天!  如果每天被拷问这么两三次,再延续上三年,你说这不像监狱,胜似监狱!所以你们可能会说:老师你终于懂了我的“心”!  所以,我们还是回到现实中来。那么我们所说的“心”跟王阳明有关系吗?老师认为很有关系!我们知道王阳明是明中期“心学”的集大成者。宋明理学中,“心学”显然是受佛家思想的影响比较大,所以阳明才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心外无物”,意思是说我们每天每时每刻的一切想法,都是由“心”而产生的,任何外在万物的存在与否,都是跟“我的

4、心”有关系的,“我的心里有它时,它便存在,我的心里没它时,它便不存在!”  这个有没有一定的道理呢?同学们可以自己想!“人逢喜事精神爽”,在同学们遇到高兴的事时,或者一次考试成绩很好的时候,你们走在马路上,看见天是蓝的、云是白的、树是绿的、甚至连来往的车辆,也是有意义的,总之生活是热情的!但如果同学们一次考试很差时,你是根本注意不到这天依然是蓝的、云是白的、树是绿的。而在你的心中,这天是阴的,路上的任何人,都是陌生的,生活是灰色的!  所以你看,客观事物没有任何变化,但随着你“心情”的变化,事物就发生了变化!所以在这个意义上,阳明的“心外无物”是有着一定道理的。  

5、既然“心情”4的好坏对同学们如此的重要,那我们该保持怎么样的心情呢?  老师认为同学们应该有“三心”:安心、净心、静心。  先说“安心”。“安”是定下来的意思,同学们在学习中总会听到老师说一句话:“你们要安心学习”,也就是说你要把你的心“定”下来到学习上,而不要让它乱飘。那么同学们的心平时都在哪里飘荡呢?想家?想同学?想放假?想着下课去食堂……总之是心不安。不安心,则怎能专心?学习不比走路,就算走路,若是我们不专心了,也许就走到玻璃门上去了,学习不专心肯定就学不到点子上。“既来之,则安之”,这是说人做任何事情,在任何职位,只要你已经到这个地步了,你就应该把这个地步的

6、事情做好。这就像佛家打坐,只有安心,心无杂念,六根清净,方能参禅悟道。  其次说“净心”。这个“净”意思是说同学们要把心里的一切杂念都打扫干净,让内心澄明通透,无任何杂念。佛家为了让内心清净,抛除了内心的一切欲望,包括我们常说的“七情六欲”,所以才能求得佛理。那么我们要在学习上取得最终的收获,就应该在过程中抛却一切干扰你的杂念,就像佛家的远离闹市干扰和物质诱惑而躲入寺院,过着无欲无求的日子一样,则同学们也应该远离物质的诱惑和社会的干扰,而进入自己的澄明之境,直接和心灵对话。  最后说“静心”。这静心要是能做到了,则同学们就已经达到一定境界了,当然老师不是说同学们可以

7、成佛成道了,而是说同学们已经到了一定程度的内心修炼,变的强大了!“静心”不是说要让你跟佛僧一样无欲无求了,而是要像道家太极里的一静一动,以静制动,以高中三年的内心安静,来达到人生理想的跨越。这个“静”是相对于外界干扰的“静”4,而不是追求真理的“静”。恰恰相反,我们是要以对外界干扰的“静”来达致内心对理想和真理追求的“动”,动静结合,出奇制胜。  阳明在早年学朱熹的“格物致知”,就是找不到心中的道,后来被明政府贬职到贵州龙场驿,在天地间惟人难觅的境地,顿悟人生哲理。于是内心变得强大,才能在后来的平定宁王叛乱中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以至于他的“致良知”,也就是说人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