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93058
大小:110.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1-09
《古代“乐教乐学”之于中学语文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古代“乐教乐学”之于中学语文教学 “乐教乐学”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教育思想,始于孔子,代代传承,不断发展。这些古代教育家在“教”和“学”之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思辩论证,用简洁精炼、内涵丰富的语言,从兴趣、心性、环境、心理等方面阐述“乐教乐学”的可行和必行性,并涉及到教学的各个层面如教材、教学方法等,为当今教学改革并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针对现今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难题,通过对古代“乐教乐学”教育思想的回顾,企望得到一些借鉴。 一、引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课教学活动中,保持对知识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可使学生们从被动学习转化为
2、主动学习,从而在学习中得到乐趣,这便是“乐学”。“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然而有些教师并不真正明白“传道授业解惑”的含义,他们习惯于把自己放在“中心”位置,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填鸭式地教学,使学生不能“用知识”,而是成为了“装知识”的容器。这样学生们就会对学习生厌,产生抵触情绪,这不是“乐教”,而是“恶教”了。中国的教育史源远流长,涌现了许多著名的教育家,他们身体力行,通过教育实践发展了教育理论,其中“乐教乐学”的教育思想代代相传,已成体系。本文通过对“乐教乐学”思想的回顾,针对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试图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二、古
3、代“乐教乐学”教育思想9 论资格,语文学科是最古老的一门科目。1904年语文单独设科,而之前,在古代的中国,语文的教学活动包括了哲学、史学、政治、伦理学、美学,甚至是理科的教学。[1](P212)可以说,古代的教师称得上“全能”,并且有许多教育实践家和理论家提出了“乐教乐学”的教育理念,使得语文教学得以“常教常新”并蓬勃发展。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过“乐教乐学”的观点。《论语》开章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e)乎?”(《论语?学而》)孔子用微言大义的一句话指出了“学以致用”的快乐性。他还把学习分为三个境界
4、:知之、好之、乐之,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只有对知识的学习感到兴趣,才会化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这才是“乐学”。“乐学”还体现在:就算生活艰苦也仍然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和热情。孔子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论语?述而》),并且称赞颜回:“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对于“乐教”,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束?”即是“学费”,当时指“十条肉干”,如
5、果是“自行束?”,便是成了师生的名分,那么什么质量的学生都要认真负责地教,显示了孔子对教师职业的尊重,也是对教育工作的信心和热爱。他提倡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9(《论语?述而》)这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先让学生们积极思考,再适时地进行启发,如果仍旧不能举一反三,就不用再说了。孔子的一生都与教育事业分不开,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的精神受到世人的敬重,其弟子颜回感叹道:“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
6、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人造成了深远的影响。西汉的贾谊在《治安策》中也提到:“故择其所耆,必先受业,乃得尝之;择其所乐,必先有习,乃得为之。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贯如自然”。这段话提出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来选择教学的内容。我国第一部教育方面的专著《学记》明确提出了“乐学”的概念,指出:“不兴其艺,不能乐学”,高明的老师应该“善喻”,即“故君子之教,喻也”;《学记》还赞同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表示应该引导学生而不是硬拉硬牵扯他们,就会达到和谐的效果;激励他们而
7、不是抑制他们,就会轻松而快乐;开导他们而不是直接告知答案,就会使学生们自己独立思考钻研问题。《学记》中还对“正业”与“余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提倡正课学习与业余爱好应该是互补互助,相辅相成的关系,这样才会使得教学活动张弛有度,严肃活泼。《学记》中还提出:“君子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这对教师的资质提出了要求,既要了解授课知识的难易,又要熟知学生的差异,然后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教学。此外,东汉的哲学家、教育家王充认为:“人生禀五常之性,好道乐学,故辩于物”。(《论
8、衡―别通篇》)人与动物的区别,就是喜爱道义,乐于学习。 唐朝韩愈所作的《进学解》中是这样“乐学”的:“9口不绝吟于六艺之义,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沈浸浓郁,含英咀华,作为文章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