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乐教”到“乐学”

从“乐教”到“乐学”

ID:24713185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从“乐教”到“乐学”_第1页
从“乐教”到“乐学”_第2页
从“乐教”到“乐学”_第3页
从“乐教”到“乐学”_第4页
资源描述:

《从“乐教”到“乐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从“乐教”到“乐学”  摘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摒弃传统教学理念,通过明确学生学习语文目的,提高教师自身素养,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方法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教师素养;教学环节;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2-0246-02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应在学生心灵中激发求知欲望和点燃热爱知识的火花,这“欲望”和“火花”就是学习兴趣与动机的激发点,学生一旦有了兴趣,所产生的自主学习的动机则是无穷的。那么,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成了广大语文教师首当其冲的任务,值得我们

2、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一、一改师道尊严,居高临下的态度,提高教师素养  要有新课标背景下广博的知识和科研能力。语文教师要通晓生活百科知识,还要通晓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天力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更要通晓语文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做到既是懂语文知识的专家,又时懂其他相关知识的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譬如,教《海滨仲夏夜》释题时,对“仲夏的解释就是照本宣科地讲了一句“夏季的第二个月”学生对为什么要称“仲夏”仍然不得其解。如果教师再丰富一下知识,把古代用“孟仲季”4给一年的每个季度记月的来历讲一下,那么学生今后遇到“孟秋”或“季冬”之类的词语也就不难

3、理解了。可见这位教师在讲孔子简介时,对“仲尼”,“排行老二”,是因古时兄弟多,就以“伯、仲、叔、季”依次作大小次序的缘故是否清楚还值得疑问。  二、课堂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  1.精细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①故事导入法。由生动的故事导入新课。例如:在上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首先我给同学们讲一个一份圣诞礼物造就一个伟大作家的故事。在1899年即将来临的日子里,美国的俄亥俄州伦布城监狱里,一位代号为34627的囚徒,正在为无钱给心爱的女儿买圣诞礼物而发愁。他冥思苦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挣到钱呢?忽然,他想起从前办过的《滚石》杂志――讽刺幽默杂志,他所写

4、的一些幽默小品和风趣故事,是市民们很好的消遣和娱乐。为什么不再试试呢?――他想。于是他匆匆写下了一篇小说《口哨狄克的礼物》,小说获得了发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34627号罪犯终于得到了稿酬,如愿以偿地让女儿圣诞节得到了心爱的礼物。从此以后,他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他也成了和契诃夫、莫泊桑齐名的短篇小说大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的笔名吗?他就是欧?亨利。非常巧,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也是一篇关于圣诞礼物的故事,这个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让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来了。②质疑设问导入新课。学贵有疑,运用质疑的方法,提出疑问,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学

5、生探求答案,从而开动脑筋,活跃他们的思维。例如:教《孔乙己》时先提出问题:“4孔乙己真名叫什么?他为什么总穿着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教《范进中举》时先提出:“范进考中了举人为什么还会发疯?”的问题。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只要能够紧扣教学目标,张弛有度,都会让学生情不自禁的融入课堂,为新课的传授铺路搭桥,尽量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用多媒体技术精心组织教学内容,灵活设计教学方法,以图、文、声、像、影并茂的方式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大大改变了传统教学的以老师为中心,单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呆板枯燥的教学

6、格局。多媒体教学则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突出强调学生是处于学习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教学媒体,开发教学资源,提供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创造亲切、愉快、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勾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听潮》这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诗,先通过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大海潮来时和潮退时的动态画面。再配上那精彩、形象逼真的声音,把学生带到一个幽静和平的愉悦睡熟了的大海逐渐到海的惊醒、激动、恼怒、愤怒的情境,表现了大海的壮美。面对澎湃的海潮,耳为所感,心为所动,海潮与心潮并起,学生能不感兴趣吗?多媒体可见以其

7、丰富的表现形式,直观的感受迅速得到教师的青睐。但是,也有很多老是觉得离开了多媒体就无法教学,成为为用而用多媒体。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致橡树》时,将《梁祝》中的“化蝶”一曲引入课堂。尽管“化蝶”与《致橡树》都涉及爱情这一相同的题材,但《致橡树》重在表现一种现代爱情观,即木棉(女性)在橡树(男性)面前的独立和自尊。而缠绵悱恻的“化蝶”4则表现了古人在追求自由爱情而不得那种无奈和伤感。细细比较,两者相去甚远。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教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运用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