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克戏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修辞解读

伯克戏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修辞解读

ID:31386948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伯克戏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修辞解读_第1页
伯克戏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修辞解读_第2页
伯克戏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修辞解读_第3页
伯克戏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修辞解读_第4页
资源描述:

《伯克戏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修辞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伯克戏剧主义视角下的新闻语篇修辞解读  摘要:本文运用肯尼斯?伯克的“戏剧主义”修辞理论,探讨分析了新闻语篇中的戏剧五要素及其关系比,揭示了新闻语篇话语构建的修辞动机,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伯克“戏剧五位一体”理论与方法在语篇分析中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戏剧五位一体修辞动机新闻语篇  新修辞学如今已成为西方修辞学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它从多个角度探讨了语言使用的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古典修辞学的内容,拓宽了修辞学的研究范围。作为新修辞学的奠基人,肯尼斯?伯克的修辞学思想和理论对20世纪的新修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修辞理论主要包括“同一”理

2、论、“戏剧五位一体”理论及符号理论等。“同一”是伯克修辞思想的核心,强调的是交往中分歧的解决和相互理解的达成;“戏剧五位一体”理论则提供了一种寻找人类所使用象征动机的手段。本文通过借鉴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理论,分析隐藏在新闻语篇语言符号背后的修辞动机。  1.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理论4  人类的行动是没有目的的,但人类的行为却是充满动机的,动机隐藏在人类各种行为的背后,并使人类生活具有策略性和意图性,即修辞性。在伯克看来,戏剧通过语言形式把参与其中的人物的思想、意图等全面地表现出来,它是揭示行为和人的真实意义的固化形式,可以帮助揭示人

3、类行为的动机。伯克戏剧主义理论提出以1945年《动机语法》的出版为标志。在《动机语法》中,伯克第一次明确地定义戏剧主义并确立“五要素”的研究方法。在伯克的理论中,戏剧主义指的是“一种分析方法及与之相对应的术语批评,以图表明研究人类关系和动机最直接的方式是系统地探究术语链或术语簇及其功能”。从这一定义可以发现,戏剧主义是一种分析方法,戏剧的“五要素”即行为、施事者、场景、手段和目的用来分析事物的五个方面,伯克希望通过这样的方法“发现人类组织并维护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秩序时使用符号和符号群的动机意义”,即通过运用戏剧分析中的五个术语分析行为中这五

4、要素的关系,从而发现隐藏在人类各种行为背后的修辞动机。  为了阐述戏剧主义五要素之间的关系,伯克引入“关系比”概念。五要素以不同的方式组合产生不同的“关系比”,不同的关系比组合构建修辞者不同的动机,体现修辞者的“选择”和“态度”,比如执行者-行为关系比意味着组织者认为执行者的身份、性格、特质制约行为的发生,而行为-执行者关系比则意味着组织者认为是行为塑造了执行者的个体特征。  2.新闻语篇中修辞动机的戏剧主义视角探索  2.1戏剧主义的语言观4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离不开语言,正是通过语言构建起来的一个个现实,人类才得以追溯远古、探寻未来,

5、因此语言是人类的本质属性,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言探究人类动机。在语言世界中,一个个术语通过术语世界构建了一个近似真实的世界,然而,看似客观的术语相对于现实而言是有选择性的,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现实,人们被毫无察觉地引向了术语使用者所期待的方向。因此,伯克指出要全面地揭示人类的动机对术语进行批评性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戏剧主义理论可以帮助人们达到这一目的。  2.2伯克戏剧主义视角下的修辞动机解读  新闻语篇由于承载的信息量大,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直以来,由于新闻语篇是对客观事实的报道,导致人们认为其理所当然应该是一种客观的语类,真实

6、地报道外界的事物。事实上,新闻语篇作为一个语类,有自己的潜规则,从何种角度、何种方式报道事件都取决于记者和他背后的媒体。Gramsci在1971年提出的霸权概念在传媒领域很快就发展成为媒体霸权理论,而西方媒体的霸权则体现在其利用现代性的优势将自身的价值观强加于其他国家,成为西方国家推行其政治目标的工具。在新修辞学的观点里,修辞无处不在。人类表达语言的一切方式都是修辞的,语言和修辞可以说是一种共生的关系。戏剧主义的五要素“行为”、“施事者”、“场景”、“手段”和“目的”与新闻报道中的五要素“谁”、“何时”、“何处”、“为何”与“怎样”类似,

7、为解读新闻语篇的修辞动机提供了基础。接下来将通过分析从华盛顿邮报上截取的两段新闻语料,以伯克的戏剧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解读其修辞动机。  伯克的戏剧五位一体理论是以伯克为代表的新修辞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同时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语篇分析工具。通过解读分析语篇中的戏剧五要素,可以一步步发现语篇内部的修辞动机,从而帮助发现修辞者是如何一步步将其修辞动机传递给读者,最终达到劝说、诱发行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Burke,K.ARhetoricofMotives[M].BerkeleyandLos4Angeles:UniversityofCal

8、iforniaPress,1969.(Originalworkpublished1945)  [2]BurkeKennethDramatism[A].InGoldenJamesLetal(ed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