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ID:31386394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9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_第1页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_第2页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_第3页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_第4页
资源描述: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62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0058-01  《化学课程课标》要求: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中了解溶解度的含义。《考试说明》规定:一级主题“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二级主题“溶液”中了解溶解度。教材中实验9-5和9-6是关于溶解性的实验,引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进一步研究,引出溶解度。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承接溶液的形成与饱和溶液,链接溶质质量分数。让化学研究的方向,由“质

2、”向“量”过渡。为酸碱盐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加深对金属的性质,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为高中化学学习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如何用探究的形式来让学生突破这个难点也就成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价值所在。两个班的化学课,我做了两种教学设计,方法不同,效果各异。  第一种教法:  1.思考:什么是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相互转化?请设计实验来对这点性质进行探究。  2.因为问题较空泛,因此学生较难着手讨论。对于溶液的饱和性,学生作如下实验

3、设计。方法一:5gNaCl能溶解在20mL水中;方法二:10g4NaCl不能溶解在20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3.如何让杯底的少许固体NaCl溶解在水中?因为学生对这个反应还没有什么概念,因此无从下手,讨论很难展开。最后个别学生通过书上实验的启发,提出改变温度进行实验,观察杯底没溶的NaCl固体能否继续溶解。  4.教师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NaCl固体。再

4、设疑问,此温下再加5gNaCl,能否再溶?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NaCl固体,即全溶。回归原温,静观其变。确定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改变温度。  第二种教法:  1.教师提问: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提出假设: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通过实验验证你们自己的推测。最后由学生发言,得出结论,形成概念: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在活动与探究得出

5、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2.教师提问:如何让杯底的少许固体NaCl溶解在水中?提醒学生“一定量的水”4,水量不能改变,那么要改变什么条件呢?学生四人一组相互合作设计实验,并自己通过实验来验证。然后将实验过程记录在《学生实验报告》上,填写内容包括:实验内容、观察到的现象、分析和解释三部分。确定不饱和溶液和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改变温度。  3.教师提问:是否所有固体物质都有这个特点呢?让学生分别用KNO3、NaCl、Ca(OH)2进行实验,并总结规律:①大多数

6、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KNO3;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显著,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Ca(OH)2。  教学效果与课后反思评价:  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因此我把这节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第一种教法的确是以探究为目标而设立的,表面上学生也进行了一轮的实验探究,但因为目标太笼统,方法不具体,没有充分考虑学情,

7、因此使得学生探究的过程显得无的放矢、茫然无措。最后当学生的探究陷入绝境而无法继续时,教师只好让学生直接阅读教材上的实验结论,结局是探究不了了之。总结第一次的失败原因,在第二次的教学设计中,我不再盲目把探究的问题抛给学生了事,而是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积累,学习能力,为学生制定具体的探究方案,按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操作能力循序渐进的安排教学过程。实验-观察-发现-记录-分析-总结,让学生真正在自己亲手实验操作中去认识、理解、接受新的知识,使学生学习的过程不仅是获得新知的过程,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

8、过程。4  在这个信息发达,资源共享的时代,教师可以轻易获得许多优秀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但若想为我所用,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付出心血去琢磨。  (责任编辑李翔)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