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18761
大小:58.78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理科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理科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摘要】理科生不喜欢语文是众所周知的事实,如何使理科生爱上语文,一肓以来是许许多多语文老师苦思冥想的问题。木文就尝试分析造成理科牛语文素养薄弱的众多原因,并试图从注重师牛•情感交流、创建有效课堂情境、增强民族文化认同等方血,结合理科班的教学实际情况,探讨提升理科生语文索养的策略。理科生不喜欢语文是众所周知的。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语文不过是“鸡肋”,从来都不值150分,也用不着花多少吋间去学它。他们宁可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做ABC或XYZ,他们也愿意在绿茵场上挥汗如雨,他们甚而至于在网吧里虚掷年华……但他们根本就没正眼瞧过语文,总Z他们
2、就对语文深恶痛绝。尽管理科班当中也冇极少数成绩较好的同学,但大多数学生偏爱理数化,语文基础薄弱、能力不强,亳无学习热情。因此,理科班的语文老师只能自叹“教语文难,教理科班的语文更难。”那么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乂有那些那?(一)、民族文化流失已成社会常态在高技术时代,人类对高情感的诉求必然越來越强烈。当科学与技术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用落,全面改写了我们的生活方式时,当一个理科班学生终日面对数、理、化、牛的课本与习题吋,人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的感知能力会在不知不觉中钝化,人的情感世界会在不知不觉中沙化,成为只冇一技Z长的冷冰冰的工具性存在。(二)
3、、教育体制改革迫在眉睫高中教冇阶段文理科分班教学的弊端,有识之士早有痛陈,取消文理分班的动议,也早冇人大声疾呼。可是,分班Z举非但不见取消,反而愈演愈烈,由高二提前到了高一。在“考什么学什么”的原则指导下,除了语文,人文学科被排除在教学科冃的设置Z外,已是不争的事实。至于体、音、美尤其是音、美,在许多学校,早己成为只为应付上级检查而填写在课程表上的“虚拟存在”。于是一个理科班学牛在高中教育阶段学习的人文学科,基本上只有语文独此一家了。然而对于语文这种涉猎而极广的学科,缺少了史地政等学科的支持是很难学到位的。作为一线教师,只能无奈地承认“一切现实的都育
4、其合理性”的既成局面。(三)、理科生学习心理的特点作怪高中的学牛,特别是理科牛:,他们总是情绪不稳定、易兴奋,容易対某些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乂常常使学牛进入极大的激动状态之中,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或者对某些感兴趣的学科特别注意,或者对某些老师“情冇独钟”,他们带着满腔热情愿意学习他们所喜欢、钦佩的教帅所教的学科。但对语文和英语这一类识记性的科冃,他们总是不感兴趣,学习氛围沉闷。再加上长时I'可以來理科生一直以來对文科学习总是存在错误观点,如“语文基础论”,即语文学习讲究基础,:基础好的学生不用怎样下苦功也能取得好成绩,基础差的学生再努力学习也是白费
5、徒劳;“语文无用论”,即学习语文,只要掌握能认字说话,就行了,对于实际生活没有太大的用处,因为每个人天生都懂语文,所以就没必要学语文了……这样种种错误观点使得学生在心理上排斥语文学习,如果这样的观念-口形成并蔓延的话,势必影响班里的学习氛围。(四)、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弊端语文课堂知识含量丰富,以识记理解的内容为主,理科生容易受课堂气氛影响,一旦气氛沉闷下來的话,总会发生精神不集小,开小差的情况。在课堂上,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导演不得力,再好的剧本对于演员來说也只是一•堆废纸。传统语文教学只是注重知识点灌输,忽视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很多学生甚至教师也
6、会认为,高二分科会很大程度上改变语文学习的面貌,文科班氛围浓厚,语文学习兴趣盎然,而理科班语文作为二分Z—的文科科目,早已被丢弃在被人遗忘的角落,这样就导致了语文课堂沉闷气氛的出现。“诗言志,歌永言”,语文教材浓缩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史、情感史,是滋润我们干涸的汩汩清泉。总而言Z,当工具理性使我们穷究物理获取知识时,不nJ或缺的人文理性则要帮助我们健全人格和追寻意义世界。(一)、增强民族认同感,从根本上激发学习热情在当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之际,如何坚守民族文化之根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我认为,一个人必须从青少年起,也就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就逐步确立民族文化
7、身份的认同,这正是每一个中国青少年必备的棊木素质。在现实环境中,要完成这一千秋功业,语文教师几乎要有舍我其谁的不可推卸的道义担当。语文教师一改树立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相统一性质的认识。这一理念需要语文教师摒弁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教学方法,同时避开新课改初期常难免的花哨少热闹。实际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语文版教材的编排,都在在三年的高中时光里,为学生编织了一道中国文学,乃至于中国哲学、中国美学、中国文化的网络,在学生头脑中勾画出一个大致清晰的轮廓。有这个轮廓和没有这个轮廓是大不一样的。这三年的语文学习过程,就相当于认同民族文化身份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屮,精华
8、与糟粕,批判与继承常常成为绕不开而又纠缠不清的问题。老师作为引导者,他的处理是建立在一个简单的认知上:好也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