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15982
大小:5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8
《《 高等数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高等数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情况开课单位:基础部数学教研室考核方式:考试教材:《高等数学》程伟主编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主要参考书:1.《高等数学》,夏国斌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高等数学学习指导》,吴方庭主编,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二、 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高等数学课程是高职高专院校理工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较系统地获得大纲所列内容的基本知识、必需的基础理论和常用的运算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继课程和解决实际问题提供必不可少的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通过教学要实现传授
2、知识和发展能力两方面的教学目的,能力培养要贯穿教学全过程。本课程关于能力方面的要求是:逐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熟练的基本运算能力、自学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的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教学中要认真探讨和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教学原则。教学重点要放在“掌握概念,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上。执行大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适当注意数学自身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课程内容应具有较大的覆盖面,不同专业在保证必修内容的基础上,可以根据需要有所侧重和选择。2.对难度较大
3、的部分基础理论,不追求严格的论证和推导,只作简单说明。3.对与实际应用联系较多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应重点加强。4.注重基本运算的训练,不追求过分复杂的计算和变换。三、课程的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一) 极限与连续(10学时)1. 函数概念、分段函数、复合函数、基本初等函数,简单实际问题中的函数关系建立。(2学时)2.函数极限概念,无穷小、无穷大概念及其相互关系,无穷小比较。(2学时)3. 极限运算法则,两个重要极限。(2学时)4. 函数连续概念,间断点分类,初等函数连续性,闭区间
4、上连续函数性质。(2学时)5. 习题课:极限的运算,函数的连续性。(2学时)(二) 导数与微分(10学时)1. 导数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变化率举例,可导与连续关系。(2学时)2. 导数运算法则和基本公式。(2学时)3. 隐函数和参数方程所确定函数的导数,高阶导数。(2学时)4. 微分概念,微分运算及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2学时)5.习题课:导数与微分的运算。(2学时)(三)导数的应用(12学时)1.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洛比达法则,函数单调性判别。(4学时)2. 函数极值的概念和函数极值求法,简
5、单实际问题的最值的求解,函数的凹凸性、拐点,简单函数图形的描绘。(6学时)3.习题课:函数的单调性、极值与最值。(2学时)(四) 积分及其应用(16学时)1. 不定积分的概念与性质,不定积分基本公式。(2学时)2. 不定积分的第一、第二换元积分法,分部积分法,积分表使用。(4学时)3. 定积分概念,定积分性质。(2学时)4. 原函数存在定理,微积分基本公式。(2学时)5. 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2学时)6. 定积分的微元法,平面图形的面积,旋转体的体积。(2学时)7. 习题课:定积分
6、的概念与运算,定积分的应用。(2学时)*(五) 常微分方程(8学时)1. 常微分方程、方程的阶、解、通解、初始条件、特解等基本概念,可分离变量的微分方程的解法。(2学时)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特殊的高阶微分方程降阶法。(2学时)3. 二阶线性微分方程解的结构,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2学时)4.习题课:一阶微分方程及二阶常系数齐次线性微分方程的解法。(2学时)*(六)多元函数微积分学简介(22学时)1.空间直角坐标系及向量的概念(向量、单位向量、向量模与方向余弦)。向量的运算(线性运算
7、、数量积、向量积)两个向量平行与垂直条件。(2学时)2.平面方程(点法式、一般式)与直线方程(点向式、一般式)。(2学时)3.常用二次曲面,以坐标轴为旋转轴的旋转曲面及母线平行于坐标轴的柱面方程及其图形。空间曲面关于坐标面的投影柱面及投影曲线。(2学时)4.习题课:向量的点积与叉积,平面方程与直线方程。(2学时)5.多元函数概念,二元函数极限与连续的概念,偏导数概念。(2学时)6.全微分概念及其几何意义,复合函数的求导法则。(2学时)7.隐函数的求导法则,曲线的切线和法平面及曲面的切平面与法线。(2学时)8
8、.多元函数极值概念,函数极值的求法。简单实际问题的最值应用。(2学时)9.习题课:偏导数与全微分概念及运算,函数极值的求法。(2学时)10.二重积分的概念,二重积分的性质,二重积分的计算方法(直角坐标与极坐标)。(4学时)*(七)线性代数(14学时)1.行列式概念、性质及计算方法;掌握克莱姆法则的使用方法。(4学时)2.了解矩阵、可逆矩阵与矩阵秩的概念;掌握矩阵的加法、数乘矩阵、矩阵乘法及转置等概念。(4学时)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