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30563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初中语文“生疑激疑”教学模式初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语文“生疑激疑”教学模式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要想取得成功,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领会新课程的主旨,全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人认为,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应以学生的探究质疑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以“课前生疑、有效激疑、探究解疑”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样,才能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从而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学起于思源于疑”――课前生疑 在平时的整个教学活动中,老师要始终向学生灌输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意识,让质疑这个观点深入学生心中。 在每节课之
2、前,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对文章的题目进行思考、质疑。例如学习《散步》这篇文章,没有朗读之前,学生就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谁在散步,为什么散步,在哪里散步,作者通过平常的一件普通的小事想表达什么样的主题呢?…… 在每节课结束之后,我一直坚持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在文言文《赵普》的学习结束之后,很多同学就陆续提出了一些疑问,“赵普为什么被称为半部《论语》治天下呢,而不是整部《论语》呢”、“赵普一直坚持上奏举荐的人为什么没有具体的介绍?只是用“其人”这些词来代替呢?”等等。4 在课堂上我曾经率先带头去质疑,学习《松鼠》这一课的时候,我率先提出疑问“本单元的主
3、题是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为什么文章最后一段告诉我们松鼠的毛可作皮具,肉可食?”一句话激起了千层浪,顿时班级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于每个同学的答案都给与了肯定。一些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都参与了进来,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立刻给与表扬和鼓励,并告诉他们“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意义和价值。”鼓励他们像我一样去提出问题,大胆质疑。 二、“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效激疑 良好的课堂气氛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有利条件,课堂气氛的营造,学生兴趣的控制,提问是最佳的调控手段。 1.提问要有启发性。 因为在语文教学中,作为自己的母语,很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已经
4、掌握了这篇文章,自信满满的,其实他们了解的只是表层。这时教师于无疑处生出疑来,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就会刺激学生的探究欲,使学生在学习中更是有了自己的问题,自主地思考、品味、感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时候,为了更好的解读作者苏轼的人格魅力,我巧妙的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在这样一个有皎洁月色的夜晚,苏轼通过时光隧道,邀请唐朝的柳宗元前来赏月,你觉得柳宗元会有怎么样的表现?”因为我们前一篇文章正是唐柳宗元《小石潭记》,文章借描写“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小石潭景色,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抑郁、苦闷的心情。而我们这篇《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苏轼同样
5、是怀才不遇,被贬官至此,他却能够随缘自适、静心欣赏美景,可以看出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所以这样的题目一出现,全场哗然,有的同学说,“4柳宗元看到这样凄冷的月色,肯定会嚎啕大哭,仓皇离去”;有的同学说,“柳宗元肯定就不会接受邀请,他不想触景生情。”由此,我借此去问:“为什么你们认为柳宗元会如此呢?”,由此不仅将两篇文章进行对比,而且将这两位作者个性进行鲜明的比较,引起学生思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 2.提问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
6、散型思维能力。 三、“有疑者却要无疑”――探究解疑 有疑者却要无疑,敢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如何解疑。解疑同样是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开动思维,深入探究的过程。 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之下,每组必然有问题无法解决,老师可以选择有建设性的题目写在黑板上进行全体同学的探究质疑,集中全体同学的智慧和质疑一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要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1.注重启发引导。在针对《赵普》一文中有学生提出的“为什么赵普冒死举荐的那个人没有任何交代,只有“其人”这个词”问题时,我当时就鼓励学生一起讨论解决,
7、答案纷杂,各不相同,于是我就适时予以启发“任何一篇文章的构思和取材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而这篇文章的主题就是表现赵普这个人物,“其人”这个词是否能表现赵普呢?”很多同学顿时豁然开朗,用“其人”4这个词表明这个人就是一个没有任何背景的人,这样写更加衬托出赵普的“以天下事为己任”、刚正不阿的性格特点。当然这个并不是唯一的答案,很多同学也提出了其他有价值的答案,我也一一给与了肯定和表扬。 2.注重合作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设立语文素养较好的同学为组长,通过让他们查阅资料、阅读书下注释的方式,研读文本,群力群策,培养团队意识和解疑热情。 古人云:“君子之学必好问。
8、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