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80641
大小:10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8
《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 【课题】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五语) 【教材简介】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寓理于事,通过高尔基和他10岁儿子之间发生的“栽花赏花”以及“写信教子”两件生活小事,写出了高尔基父子间的浓浓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父爱之心,也体现了天下父母对子女的爱,这是理解作者意图的第一个层次。文章的后半部分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一封信,是全文的重点和难点,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所以别人都会需要你,喜欢你,“给”永远比“拿”愉快,这是理解作者意图的第二个层次,也是全文的中心思想所在。课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自然段,总写高尔
2、基很爱自己的儿子;第二部分第二至五自然段,介绍了儿子来探望高尔基时种下了花草,来年春天,花全开了,高尔基感到很高兴;第三部分第六至九自然段,通过信的内容揭示出一个道理:生活中,“给予”永远比“索取”愉快。 【目标预设】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自然段。 2.凭借语言材料,深刻领会“给”的丰富内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6 3.在读中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悟高尔基父子间的亲情和高尔基育子先育心的拳拳爱心;凭借语言材料,深刻领会“给”的丰富内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难点:凭借语言材料,深刻领会“给
3、”的丰富内涵,体会“愉快”,感悟“美好”。 【设计理念】 凸显人文性是语文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凸显人文性的课堂是一种生成性的课堂。“人文性”不仅仅是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整合地考虑,更应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时时处处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并以此为资源进行动态的生成性教学。教学中,不惟课本,不惟教案,关注学生――完整意义的人!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存在状态,关注他们主体性发挥,关注他们在课堂中的生命成长,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确定教学目标,设置教学板块,安排教学步骤,运用能调动学生学习情感的教学语言,采用属于学生自己的“读”的操作机制,以读
4、为本,还学生“读书”的权利,给予读书时间和空间的保障,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一个时空。 【设计思路】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二、初读感知,浅层研究。 三、深层研读,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6 四、布置作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质疑激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什么时候你很快乐,心里感到特愉快? 读句质疑,提炼主题。课文中有个人对什么是最快乐是这样说的:‘给’,永远比‘拿’愉快。(出示句子,朗读、质疑)读了这句话,你想问些什么吗?(学生的提问中提炼出本节课的2个研读主题:①谁给了谁什么?②怎么“给”?) 激发兴趣,导入研读。同
5、学们真行,就这句话,就一个‘给’字提出了两个很有价值的研究问题。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做了呢?(读书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相机板书“给”) 二、初读感知,浅层研究 过渡。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两个问题来读读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研究、解决这两个问题。(相机板书课题) 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出示朗读要求: 1.借助生字表中的拼音,读通、读顺课文。 2.思考:①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什么事?②课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这句话是谁说的?谁给了谁什么? 3.交流讨论,浅层研究。指名朗读课文(要求读通读顺),讨论“思考”中提出的两个问题。朗读第一自然段,知道课文中讲儿子给了高尔
6、基鲜花或愉快。 三、深层研读,领会“给”意,体会“愉快”,感悟“美好”6 过渡。初读课文后,你们对‘谁给了谁什么’就有所发现,真是不错!下面,我们继续读课文,深入研究儿子‘给’了高尔基什么,怎么‘给’的。 1.研读第2自然段,初悟“给”意。 (1)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话讲谁给了谁什么? (2)交流。通过理解“休养”和“探望”两个词,知道儿子的“探望”给高尔基带来了亲情和关爱,从而意会到“探望”就是“给”。(相机板书:“探望”) (3)再次朗读:注意突出“休养”和“探望”两个词。 2.研读第3自然段,领会“给”意。 过渡。读书时就应该这样,抓住关键词语,去思考、去
7、发现、去感受,这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1)自由读、悟第3自然段。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段话中,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在下面加着重号,再想想,从中你发现了什么,产生怎样的感受,还可以同桌间交流交流。 (2)交流,谈感受。哪些词语引起了你的注意?你是怎么想的,有什么发现和感受? (3)整段读悟,读后思考交流。读着这段话,你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将这段中的每句话联系起来,想像、感悟儿子是怎样栽种花草的,进一步领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