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8192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 培养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发挥轨道交通学科优势培养行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 近年来,北京交通大学充分发挥百年行业特色大学人才培养实力和学科优势,以“引领交通运输科技,服务国民经济,提升核心竞争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为宗旨,以“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教育理念为指导,面向国家轨道交通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大需求,以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轨道交通发展需要的领军人才和卓越工程人才为己任,持续开展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培养了一批轨道交通领域急需的拔尖创新人才。 突出优势,强化内涵,奠定轨道交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 学校依托轨道交通类国家重点学科、国家特色专业、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2、以及一批国家级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平台,以行业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为引领,通过学科专业交叉、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联合,深化课程平台、精品教材、实践平台和师资队伍内涵建设,为轨道交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1.构建轨道交通特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以行业先进技术为引领,鼓励教师积极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前沿技术带入课堂和实验室,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了一批与前沿技术接轨的特色专业课程群。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双语教学课程比重,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2.编写轨道交通特色教材5 以精品教材建设为核心,吸收最新科技成果和前沿理论,不断加强轨道交通特色
3、系列教材建设,编写出版了《交通运输》《车辆工程》《铁道工程》《铁道信号》《轨道牵引电气化》等特色专业系列教材,保持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的先进性。 3.搭建科研教学一体化实践平台 学校在现有的科研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和校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及时将科研最新成果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与实验教学系统,自主研制一批与轨道交通关键技术发展同步的实验系统,实现了校内优质科研资源、行业企业先进技术条件和实验教学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共享,为轨道交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4.培养一支掌握轨道交通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的师资队伍 通过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承担学科前沿理论研究课题与行业先进技术项目开发
4、相结合等方式,培育了一批掌握轨道交通前沿理论与先进技术、学历层次高、结构合理、教学科研一体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师资保障。聘请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学名师和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班授课,让学生感受大师风范,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拓展途径,营造氛围,探索多元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在原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改革建设基础上,持续探索“研究型、复合型和工程型”三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途径。 1.通过“2+2理科试验班”“通信工程本硕及本硕博连读班”“5土木工程茅以升班”,开展专业特色鲜明的研究
5、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2+2理科实验班”是从全校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招生规模由原来的60人扩展到现在的180人,这些学生在理学院完成2年深厚理科基础培养后,于第3年根据其兴趣进入相应专业学习;土木工程专业每年从本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30人进入“茅以升班”;通信工程专业每年从本专业选拔70人进入“本硕博一体化实验班”。这些实验班通过加强基础学科学习和配备学业导师个性化指导,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知识结构合理、专业兴趣浓厚、科研创新能力突出的具有学术带头人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2.通过“轨道交通复合型实验班”开展“运―电、运―控、运―建、运―车”等主学科专业交叉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该实
6、验班依托北京市级“轨道交通复合型工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每年从相关专业选拔优秀本科生30余人,从集成线桥隧站、机车车辆、供电传动、信号控制于一体的轨道交通规划与运营管理复合型拔尖人才培养要求出发,实施“3+1+2”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即在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电气工程、自动化、通信工程、计算机等专业进行3年的专业教育,选拔优秀学生进行1年轨道交通综合理论与实践学习,再进行2年研究生阶段学习,培养基础宽厚、特色鲜明、视野开阔、个性突出、发展潜力大、创新意识强、综合素质优秀、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运―建”“运―车”“运―电”“运―控”等轨道交通复合型工程拔尖人才,满足轨道交通关键技
7、术领域的高端人才需求。 3.通过“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培养试点班”校企联合开展工程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5 依托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试点项目和“探索行业高校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机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从全校工科专业选拔100余人,通过校企双导师制,开展“3+1+2”卓越工程师产学联合人才试点培养,要求学生1年在企业开展本科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后2年研究生论文要在指定企业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