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

ID:31272392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_第1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_第2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_第3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_第4页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数学教学中的设疑  摘要:本文通过对“排列”“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如何设疑的分析,阐述了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善于分析学生的思维状态,设法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诱人且易于学生接受的“问题”,同时设疑也要尽可能做到既有启发性又不浅显,既有难度又一跃可得,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问题恰当多样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都安灭疑,到此方是进矣。”他还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

2、番长进。”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问题是思维的“启发剂”,是学生积极学习的永动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到活跃状态。也就是说,设疑是拨动学生思维的琴弦,通过合理、巧妙的设疑可以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下面就教学中如何设疑,谈谈体会。  一、设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通常说教无定法,是指教学不能套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要因学生而异,设疑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发展规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设疑一一解疑,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不能故弄玄虚,让学生找不到方向,要让学生享

3、受到就象摘树上的桃子一样,跳一跳,再跳一跳就能摘到的那种成功的喜悦。5  例如,对于“排列”这个概念的教学设计如下:  首先,提出问题1:北京,上海,乌鲁木齐三个民航站之间的直达航线,需要准备多少种不同飞机票?  目的是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与新鲜感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愿望。让学生在对飞机票种数的找寻过程中,帮助学生复习所学过的知识---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学生观察、讨论、分析飞机票“顺序”问题,为本节的重、难点作铺垫。  其次,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从熟悉的数字中挑出4个不重复(除0)的数字来,

4、编一道题,由这四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没有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设计的意图一是知识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利于学生接受;二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扮演教师的角色,体验命题的心理,培养主动梳理,运用知识的意图和数学的探索能力。  再提出问题3:回顾刚才两个问题的解决,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经过这三个问题,学生就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概括出排列的定义,并能充分理解这个概念。  由此可见,通过了解学生认知水平的差异,采取步步设疑,层层解疑会使得教学进行得自然流畅,跨度减小,同时每一个设疑,解疑过程都能触发和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

5、活动的展开。  二、设疑要恰当、适时5  教师应根据课的不断展开,抓住时机,巧妙设疑,每节课的设疑点要适时,不然,太早,学生答不出来,太晚,学生又会觉得没必要。同时还不宜太多、太难。如果太多、太难,会使的学生无从思考。只有恰当、适时的设疑,才能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主动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讲“已知四边形ABCD是空间四边形,E、F、G、H是各边的中点,求证:四边形EFGH是平行四边形。”时。让学生直接证明时,学生会感到非常困难,不知道空间四边形是怎样的立体图形,那么这样会启发不了学生的思维,将会出现启

6、而不发的局面。但若引导学生动手实验,那出一张纸,对折做一个空间四边形,效果就不一样了。然后在顺势设疑“观察自己做的空间四边形,EH,FG和谁与关系?什么关系?”  通过以上的设疑,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就能发现,EH,FG都与BD有关系,并且还发现证明时所要的辅助线,要连接BD,那么再利用中位线定理,可得EH平行且等于BD,FG平行且等于BD,从而得到EH平行且等于FG,至此这题就顺利解决了。  三、设疑形式要多样  设疑不仅仅是一句“为什么”,如果这些词在教学中重复,频繁的使用,只能是让学生感

7、到乏味,最终的结果不大可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怎样才能激发、调动学生兴趣,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置身于知识的海洋,去体会,去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产生求知的欲望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的类型和要求,去设计不同的设疑形式。  例如,在讲数列的通项公式,引用了这样一个实例:5  首先让学生和老师共同做一个实验。老师请两位同学,一名同学做记录,另一名和他一起做实验。  实验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准备了100根火材棒,两人从中取火材棒,每次最少取一根,最多10根,谁拿作后一根谁就输。每

8、次取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老师让学生先拿。每次的结果记录如下:  5,6;3,8;4,7;1,10;2,9;  7,4;9,2;8,3;6,5;1,0;  结果,学生输了。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想学生提出问题“这个学生为什么回会输?”“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每次抽取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这就很自然的把学生的视线引到黑板上。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了规律“每组和为11”这时,老师又问学生:“知道老师问什么会赢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