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71394
大小:102.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动态生成促进历史有效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动态生成促进历史有效教学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生成性过程,历史课教学在实施有效预设的同时,更要善于及时捕捉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有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在动态生成中构建和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注重习惯培养,学法指导 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开始。历史课堂的良好习惯包括课前准备充分、课后及时归纳、练习,浓厚的历史学科兴趣,质疑、探究、反思的学习品质等,这些应该是每一门学科学习的共同要求。良好的习惯需要不懈地养成。一定要上好每学期
2、的第一节课,对一些习惯要求不断强调,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醒学生,当良好的习惯成为一种常态之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就水到渠成了。 对习惯、学法的培养要符合学科特点,教师的指引也要有“历史”的特点。学会阅读课本,用课本观点分析问题,是最需要培养也是最有用的方法。 二、课前导入到位,与史“对话” 中学历史教师在有效实施教学过程中,应该是交流高手。从教育的根本特征来说教育教学活动充溢着师生间思想、学识、情感、人格魅力的交流,应采取朋友式的姿态、知己式的心态进行交流。4 课前导入不仅仅是课堂导语,更是从老师进入教室到开始
3、本节正式内容之间的行为总和。教师进入教室后的第一件事是观察学生,看是否有学生缺席或存在其他异常状况。通过观察学生,感受学生的情绪状况,根据需要及时调控。导入时可检查上节学习效果,也可明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目标,导语可以根据内容设计,也可以根据学生情绪状况临场发挥。导语可以以多种方式呈现,如音乐、诗歌、影视、朗诵、故事等,要注重情境教育的应用和实施,这对学生情感的激发,对学生心灵体验的作用是巨大和深刻的。历史教学中,“导入”语言的新颖、“小结”语言的理性、“过渡”语言的巧妙,都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历史情境,使学生主动地与
4、历史“对话”。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 一节课如果老师一味地讲到底,老师会疲劳,学生也会厌倦。事实上,气氛可以调节,情绪也可以调节。只要我们掌握好课堂的进度、节奏、环节、内容的安排,特意创设情境,营造好气氛,就能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在教学中,我们常把一节课分割成“学生自读(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时间一般定在8~10分钟)―师生互动(包括集中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时间一般定在25分钟)―小结内容,总结讲评(时间一般定在10分钟)”4这样三大块。在第一大块中,我们依据课文的重点、难点按基础知识训练、提高能力
5、、情感教育等要求编制出阅读思考题,让学生带着思考题阅读课文,他们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思考的状态。在第二大块的师生互动中,老师只不过是一个主持人,担负起导演的职责,让学生轮流发言,相互交流,学生不得不积极自主地投入互动之中。老师在适当的时间,在适当的环节中,把握主题,调节情绪,创设愉悦的情境,营造出使学生跃跃欲试的氛围,使他们情不自禁而又自觉自主地进入学习思考的境界。在第三大块中,学生先小结课文内容,然后老师总结;学生先点评,然后老师总评。总之,在整个课堂活动之中,老师一直处于导引之中,而学生却始终处于自主活动之中。在这
6、种有情景、有氛围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中,学生往往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比如我们在高二文科班上《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时,让学生正确客观地评说秦始皇。学生兴致很高,议论纵横,争辩激励,词锋尖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们认为这是进一步营造深入思考探索的氛围的好时机,于是就提出:“秦始皇的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这个问题让学生继续讨论。学生认为秦始皇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统一了中国,这是他最大的历史功绩。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这样的问题:“秦始皇统一中国,是顺应历史潮流、功不可没,是进步的。那为什么说屈原反对秦王侵略楚国是爱国
7、的,这又怎样理解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已经处在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思考状态之中,我抓住这个时机提出上述这个问题,就是营造一种深入思考的思维氛围。这种思维氛围有利于刺激学生深入探索未知领域,找到正确答案。除此之外,我们还经常给学生提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答案;或者给学生一个有深度的题目,让他们自己发表有创见的看法或观点,营造良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他们自主地参与课堂上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教学目的。4 总之,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它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任何一个
8、生命个体都是值得关注和尊重的。新课程课堂教学以传统模式为载体,但又不为传统教学所囿。必须用动态的、生成的视角把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勤于建构和谐的课堂模式,让课堂充满人文气息,焕发生命活力。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