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ID:31270025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8

《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_第1页
《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_第2页
《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_第3页
《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_第4页
资源描述:

《《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启示  好的教学,从来没有固定不变的标准。于漪老师曾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学有兴趣,即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化的浓厚兴趣和求知欲;能在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学有所得,不仅是知识上的所得,更多的是方法上的所得,学习态度、思想道德上的所得;更高的教学境界是能在语文教学中开启学生的智慧。如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能够在精神上引领学生向着这种境界一步步迈进,语文教学定会精彩无限。  追溯中国古代的教学理论,立刻想到《论语》中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提出的为学境界,至今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回想语文课堂上一些以游戏形式来搞所谓“愉快学习”

2、的方法,恐怕悖离了孔子所讲的乐学,而把乐学与刻苦学习对立起来,就更加悖离了孔子的本意。孔子对学生颜渊的评价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认为,这种把生命融化在精神世界里的状态,才是真正的乐学的境界。4  在课堂教学中,要学会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进一步的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文字的内涵,引发他们产生联想、想象,把这种兴趣上升到乐的境界。在《项脊轩志》的教学中,可先把作者归有光的仕途情况、早年失母、中年丧妻等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研读,使学生对写作的背景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创设一种浓浓的亲情的氛围。学生对文章有了渴望了解的情感,再引导

3、学生反复品读涵咏,让学生从语言层面上沉下来,细细品味。通过沉吟品读,感受雍容雅正的古典语言之趣以及语言背后作者的心灵世界。  《论语》中孔子讲“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同时反对“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孔子一方面强调多向别人学习,同时又肯定了共同学习的必要,这正是现在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精神引领的作用,因为学生的情感阅历还不够丰富,需要教师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给学生以引领;同时,最关键的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这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是一致的。  在作文课上,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学生的位置上,亲自下水写作

4、,体会学生作文的感受,因为每一次写作的过程,就是一次完整的思维过程。作文讲评,可以分出几个小组,根据老师的批改,阅读互评,并在课堂中对优秀作文加以点评。也可以把教师的作文通过投影展示给学生,和学生一起谈自己的写作思考过程以及应该改进的地方。作文教学是一个师生活动、合作探究的环节,因为一个“只说不练”、形成定势的教师,教起作文来必定是没有说服力的。亲自下水作文会从宏观上把握写作的流动过程,会以自己的写作实践把学生引进写作之门。这样的教练,专业性更强,示范性更强。这就是教师的精神引领作用,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是学生之间合作讨论、撞击思想火花、共同提高的过程。  《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是一种启发性的教学理论,一直被后世教育所推崇。而在“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的情况下,孔子不是放弃不管,而是“不复也”4,也就是不在举一反三这个层面上反复,而是改变教学方法,重新启发学生,引导学生消除学习中遇到的障碍,最后使学生较为顺利地进入“举一反三”的境界。  从这里可以受到启发,面对高中语文内涵丰富的选文,不能一味地把教师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而要重在启发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和想象。尤其在学生启而不发的情况下,要善于改变教学方法,重新思考自己教学的突破点,达到使学生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  在现代新诗《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的教学中,如果学生对

6、诗歌所反映的背景很陌生,学生对全诗的意象以及主旨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从诗句的语言层面感知作者的感情。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1.梁小斌丢的那把钥匙是否是一把普通的钥匙?你读到哪些诗句时意识到的?引导学生再回到诗歌的本身,明确“钥匙”这一意象是具有象征意义的,生活中常见的意象――孩子脖子上的钥匙,这是家与温暖,是正常、有序生活的象征,这钥匙也是打开心灵、精神乃至历史之门的象征;2.钥匙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丢的?谈一谈作者怎样“丢掉了钥匙”?为什么丢掉了钥匙?在学生有了充分的“愤、悱”4的基础上,最后抛出诗歌的背景:本诗写于1980年,十多年前的中国正值文革

7、十年动乱时期,提供搜集到的有关文革的信息知识、图片、文章等,使学生一下子豁然领悟了作者的心情;3.丢失了钥匙后,作者失去了什么?全诗要表达的内涵是什么?这一环节学生不是能够准确理解,需要反复思考,通过寻找诗歌中的典型意象,体会其象征内涵来理解全诗的主旨:诗人是对使人精神蒙昧、心灵野蛮的历史的控诉,是对纯洁心灵、文明精神的寻找,是对人的心灵回归的呼唤。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向来见仁见智。但把课上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