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65850
大小:62.56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8
《团队导师制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团队导师制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中的应用[摘要]长期以来,团队导师制的硏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硕士硏究生教育主要采用的模式,但是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而研究生指导教师的数量、质量却没有同时得到等比例的增长。团队导师研究生培养制度是导师学术交流的纽带,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源泉,也是实现学科交叉,进行学术创新的最理想途径,在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关键词]团队导师制;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长期以来,团队导师制的硏究生培养模式是我国硕士硏究生教育主要采用的模式,即由
2、导师指导学生进行人文或科学研究,是一种类似学徒式的教育培养方式。但是,自本世纪初以来,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而硏究生指导教师的数量、质量却没有同时得到等比例的增长。相差悬殊的导师与研究生数量,繁重的科研及教学任务都无法为导师在精力、时间上指导学生提供应有保障,从而产生了一系列影响硏究生培养质量的问题,如生均实验资源紧张、师生一对一指导时间不足、学生追求名导师等。因此,对现行研究生培养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队导师制度是一套合适的解决方案,即由一名领军人物为组长”多位导师组成的研究生指
3、导团队。团队中每一位研究生均有一名责任指导教师,负责其主要指导工作,同时接受多位导师的辅助指导,导师组集体制定并实施全体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团队导师制硏究生培养模式有效地解决了师生比例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吸纳集体智慧,博采众长,培养其团队精神;也有利于软硬件资源共享,使学术梯队能够健康发展。因此,这种培养模式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部的大力支持,许多985、211高校,如中山大学、吉林大学、苏州大学等都开展了团队导师组制度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硏究成果与经验。但是,相对于我国名校试点工作的迅
4、速开展,像江西省等我国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校的导师团队试点工作几乎空白。这些高校的师资力量、软硬件设施等方面又相对欠缺,更应该将有限的资源系统地整合起来,形成培养合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借鉴前期的研究、实践成果,结合南昌大学实际情况,课题组经过多年的努力,逐渐探索出一套合理、规范且行之有效的适合地方性高校的硏究生培养方法,建立了一套规范、量化、具有江西特色的团队导师硏究生培养管理体系。—、团队导师组的运作方式L—主多辅导师机制为避免团队导师组的虚化,对硏究生而言,采用一主多辅导师机制。团队根据课题组
5、需要对硏究生制定学术科硏整体规划、安排科硏任务和对科硏进度全程把握,但每位研究生均需指定T立主导师,该导师按课题组制定的整体规划对该学生的科研训练培养具体指导,其余导师起辅助作用,主要任务为协助主导师对该学生进行研究生培养,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的学术研究工作做侧面引导,提供条件协助其完成各项科硏任务。同时,走期召开组会,以研究生自主申请和定期循环的方式安排组会,开展研究进展报告。要求团队的所有导师及相关学生参加,共同讨论、评价学生的研究工作,给出相应解决方案,促进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2.健全有效的管理制
6、度和考核奖励机制〃无规矩不成方圆〃,健全的规章管理制度和完善的考核奖励机制是团队有效运行的保证。共同的目标将团队成员聚集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使团队不断做大做强。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人才是团队成员的愿望,但在导师组的运行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分歧甚至矛盾,必须有相应的规章管理制度进行约束,保障课题组成员的权利不受侵犯。有效的管理制度能为一切学术及生产活动提供最大保障。首先,为明确导师的岗位职责、权利及义务,应该建立详细的课题组运行规程。团队中导师的遴选与退出,权利及义务、岗位职责、评聘考核方式,均应有详尽
7、的规定;团队负责人负责整个团队的目标、硏究方向、硏究生的分配协调及仲裁;课题组的导师除对分配给自己的硏究生起主要指导作用外,还应积极参加组内的学术讨论,对组内其他学生予以协助指导及帮助。在职责划分的过程中要明确每位导师的责任与义务,同时注重平衡性,在考虑每位导师的能力及特长情况下尽量保持整体平衡性,不能盲目加重某一位导师负担,使各位导师各司其职,最大程度上发挥导师专长。此外,建立合理的导师量化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是激发导师的科硏激情的保证。此评价体系应包括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申请的课题及经费情况,发表论文、申
8、请专利的质量和数量等考核指标,加权后结合导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来进行年度奖励,提高导师的治学严谨度。同时,对低于标准线以下导师进行警告甚至减少招生名额,从而形成竞争机制,优化导师队伍及培养质量。3.建立组内科硏平台为克服地方院校科研教学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需要组建规范化的组内科硏平台,提供相应的办公场地、实验设施及日常运转经费”并要制度化,减少随意性,以保证导师团队的有效运行。另外,组内的实验仪器和设备、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