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综述)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综述)

ID:31262605

大小:68.3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综述)_第1页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综述)_第2页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综述)_第3页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综述)_第4页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大豆异黄酮研究进展「品卫生学摘要:本文介绍了大豆异黄酮的研究进展,包括大豆异黄酮的分布和组成、物理化学性质、生理作用、毒理作用等,大豆异黄酮具有抗肿瘤、防治心血管疾病等功能。关键字:大豆异黄酮生理功能药理作用毒理作用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膳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引起了很多癌症和心血管等疾病,健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我国大豆资源丰富,豆制品作为传统饮食一直受到亲赖。由于近年来对黄酮类物质的研究的深入,发现大豆异黄酮具有很多生理,药理功能,成为近来研究的热点。人豆异黄酮是大豆屮一

2、种具有生理功能的活性物质,随着其保健作用研究开发的不断深入,大豆异黄酮的存在形式及生理功能的机理正逐渐被人们认识。大豆异黄酮是大豆生长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国外最早报道始于1931年,Walz[11(1931)用90%甲醇首先从豆奶中提取了7,7,三轻基异黄酮・7■葡萄糖卄;Walter[2](1941)最早报道了犬豆片商业制品中异黄酮的含量。后来Gyogy⑶等(1964)、Naim[4]等(1973;1974)>Eldridge⑸等(1982)分离测定了丹贝(tempe)、大豆分离蛋白、脱脂蛋白、大

3、豆粉和大豆浓缩蛋白中的异黄酮,分离出的异黄酮为大豆昔原(daidzein)、大豆昔(daidzin)>染料木黄酮(genistein)>染料木酮昔(genistin)>大豆黄素昔(glycitin)o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大豆异黄酮的生理功能、制备、检测、应用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已达到一定深度。1大豆异黄酮的来源、分布与组成大豆异黄酮(SoybeanIsoflavone)是一种植物化学素,属植物黄酮类,主要来源于豆科植物的荚豆类,大豆中的含量较高,为0.1%-0.5%。主要是指3-苯并卩比

4、喃酮为母核的化合物⑹,大豆中天然存在的大豆异黄酮总共有12种,可以分为3类,即黄豆昔类(Daidzingroups)>染料木昔类(Genistingroups)>黄豆黄素莒类(Glycitingroups)o每类以游离型、葡萄糖营型、乙酰基葡萄糖营型、丙二酰基葡萄糖昔型等4种形式存在。游离型的昔元(Aglycon)占总量的2%-3%,包括染料木黄酮(Genistein)>黄豆昔元(Daidzein)和黄豆黄素(Glycitein)o结合型的糖莒(Glycosides)占总量的97%~98%,主要以染料木昔

5、(Genistein)和黄豆昔(Daidzin)及丙二酰染料木昔(6‘-O-maTonylGenistin)和丙二酰黄豆昔(6'—0—malonyldaid-zin)形式存在,约占总量的95%。种植环境、加工方法、遗传因素等对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和成分有一定影响,表现为不同大豆品种中异黄酮总量及各组分比例的差异。2大豆异黄酮的性质2.1物理性质纯大豆异黄酮是无色的晶体物质⑺。染料木黄酮为无色片状结晶,黄豆昔元为无色针状结晶⑻。工业上的大豆异黄酮产品为白色或淡黄色粉末⑼。大豆异黄酮与豆制品的苦涩味和收敛性有关,

6、游离型的苜元(尤其是染色木黄酮和黄豆营元)比其糖背化合物具有更强的不愉快风味。合成的黄豆昔元的熔点为320-321°C(分解)[,0],合成的染料木黄酮的熔点为295-296°C[l,],合成的以及从大豆胚芽中提取的黄豆黄素的熔点为337-339°C,l2]o2.2化学性质大豆异黄酮中只有葡萄糖昔配基即游离型昔元的生物活性最高,大豆异黄酮中的共辘琶在加热和碱性条件下可以水解去掉丙二酰基和乙酰基而转化成葡糖昔。碱水解条件pH值为8-13,水解程度随pH值及温度的升高而加大。大豆异黄酮中的葡糖井在强酸高温或酶

7、存在的条件下可水解去掉葡萄糖基而转变成葡萄糖昔配基形式。酶解法所采用的酶为(3-葡萄糖昔酶,水解最适合条件以酶的活性最高为准。3生理功能2.1抗癌作用Barnes总结了G对体外和体内癌模型的作用效果,三分Z二的结果报道G使癌风险(发生率,潜伏期,癌数量)显著减少。体外癌模型中,G抑制人癌细胞株增殖的IC50值范围较大(2.6-79Lmol/L或1-30Lg/mL),仅少数例子IC50低于13.2Lmol/L(5Lg/mL),这被认为是消费大豆膳食的血清浓度上限。D可抑制黑色素瘤B16细胞生长,降低体内生瘤

8、能力。D对人早幼粒细胞HI-60有分化诱导作用,且与维甲类化合物有分化诱导协同作用。尽管流行病和癌模型研究表明异黄酮对癌症有防治作用,但其作用于癌细胞的生化位点和作用机理述不清楚,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抑制酶和增长因子作用,弱雌激素和抗雌激素作用以及抗氧化作用等方面来研究的。3.2抗氧化作用在微核测试系统屮发现,G和D在相对较高浓度下抑制脂质过氧化。G也能有效防治UVA-和UVB-或过氧化基团诱导的脂质氧化。G和D抑制佛波酯诱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