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216016
大小:14.79 MB
页数:86页
时间:2019-01-07
《中考语文 现代文阅读 议论文阅读复习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二讲议论文阅读第二节现代文阅读目录contents解题技巧中考分类演练解题技巧目录contents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一、议论文高频考点及解题技巧考点1.对文章内容的考查【命题类型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判断说法的正确性(选择题)(高频考点)(2013、2014、2015、2016年考)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解题技巧正确解答选择题,首先要培养细心审题的意识,明确题目的意图。其次,要提高辨析异同、明察秋毫的能力。议论文的选择题往往会从多个方面考察,这就要求大家不但要理解全文的内容、结构,而且要对文章
2、的论点、论据、论证方法有清晰的认识。具体解答步骤:一看题目,回归原文,瞻前顾后;二析说法,结合对文章的理解、对选项涉及的内容来进行分析;三判定,即是逐项具体分析后,最后得出正确答案。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典型例析:(1)(2013年广东)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引用社科院的报告,是为了引出论述的话题;第②段引用尼采的话,是为了论证“幸福感对个人的生活状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B.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说明人们的心理参照标准提高了,心理感觉就会发生变化,幸福感也会随之降
3、低。C.在赛场上,第三名的幸福感高于亚军和冠军,究其原因,是第三名不苛求获得第一,对成功的期望值低于亚军和冠军。D.本文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要一味争强好胜,平淡质朴地生活、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是获得幸福感的最重要途径。D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2)(2014年广东)下列对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善于引用名言,如“非宁静无以致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等,这些名言既恰当地证明了观点,又增添了文采。B.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围绕“读书与境遇”的关系展开论述,先提出问题,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4、题,条理清晰,层次分明。C.读书的境遇因人而异,只要我们在逆境中不消沉、不浮躁,坚持不懈,潜心读书,就能成就伟业。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D.文章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如果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种追求,就能不断拓展视野,更新观念,提升自我。C(“只要……就……”与原文意思不符。)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3)(2015年广东)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由几个年轻人静心做茶的事例引出话题,然后逐层论证,最后提出中心论点:“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
5、B.第②段中说有些年轻人认为外向者一定比内向者更容易成功,因而忙于追寻成功的“终南捷径”。究其原因,是他们的心静不下来。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C.文章末尾“于艳阳天里多一缕清风,想必不无裨益”一句,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静能量”对于朝气蓬勃的青年人的积极意义。D.作者善于运用事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等方法说理,事例典型,说理充分,特别是引用名人名言,既让读者信服,又增添了文采。A(“培养‘静能量’,也不是要搞得暮气沉沉,故作高深”不是中心论点。)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4)(2016年广东)下列对文章的分
6、析理解,不正确的项是()(3分)A.作者开门见山,提出“悲+欢≠零”的观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来说理,结尾重申观点,呼应开头。文章思路清晰,论证严密。B第⑤段,作者用数学公式把人生的逻辑和数理逻辑联系起来,指出不能仅仅用数量来看待人生的幸福指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C.作者善于运用引用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引用苏东坡、丰子恺等人的名言,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也使文章富于文采。D.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
7、D(文章告诉我们,人生难免缺憾,但是生活是有意义的,要坚定信念,热爱生活,特别强调要努力将生活中拂心的事看成正数。该句论述有误,作者讲的主要论题是:逆耳的话、拂心的事,并非“人生难免缺憾”,所以该项有误。)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备考提示:本考点是广东中考的高频考点,同学们要通过“一看题目——二分析——三判定”来解答此类题目。解题技巧Listenattentively【命题类型2】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非选择题)(2006、2015年考)解题技巧:议论文中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结合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综合理
8、解,充分利用该句、词、段在文中的位置,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来理解。不要孤立地将该句、词、段放在它所在的范围内进行理解。解题技巧List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