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96999
大小:55.54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由《父母心》一课教学引发思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由《父母心》一课教学引发思索语文课应充分挖掘文中的精髓,围绕三维目标进行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课例:课文:《父母的心》(苏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剪辑1:(导入)师:同学们好,今早来到学校门口,给我印象很深的是有很多家长送孩子上学的车子。老师为什么会留意这些车子呢?因为它们引起了我的思考:那仅仅是车子吗?不,那更是“爱"的列车啊!(板书:爱)师:谈到父母,你们认为一位合格的父亲或母亲应该是怎样的呢?生1:充满爱的。生2:慈爱和善的。生3:能提供富裕的生活,并且在精神上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师:说得非常好,老师对父母的心作了创新,将其比作一架天平。当物质
2、与精神都丰厚时,天平是平衡的,但现实是不是都是如此两全其美呢?显然不是的,当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不能同时满足时,心灵的天平就会发生倾斜。(边板书边解说:老师在这里把心灵的天平画出来,下面是一颗父母的心,在心的顶端有一朵爱之鲜花正在盛开,左右两边就是物质与爱的祛码。)板书设计: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日本著名小说家川端康成,走进“父母的心”,去掂量一下父母之爱的份量吧!思考: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引人入胜苏联作家尤•邦达列夫说:“当一个人打开书的时候,他可以仔细端详第二种生活,就像是看到一面镜子的深处。他惋惜、懊恼,他笑、他哭,他同情,他参与主人公的活动——书的影响在这
3、里产生了。”教师要善于创设某种情景,让学生在这种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共鸣。前提是教师必须深入阅读文本,获得自己真切的体验,然后在课堂上以自己的“体验性描述”与学生展开对话,把他们引入作品的迷人世界,去体验、品味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意义和韵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教师通过设问、对话,用充满创意的板书,形象生动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父母之心”有了初步的体验。剪辑2:(训练)1.读
4、的训练读人物的语言反复朗读:采用范读、个别读、齐读的方式并结合适时的学生点评、老师点评,达到读出感情的目的。1.写的训练①圈点勾画文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语句,批注品析。②运用适当的描写技巧,对''难分难舍”“无精打采”等神态进行具体的描写。思考:读、写结合,注重能力,凸现主体,体现语文味读写听说等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课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那什么是“语文味”?简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在课堂上体现"三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圈点勾画、批注书写"的“写味"。诵读是培养学生直觉
5、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心理学专家指出,声音信息比文字符号更具可感性,声音出口时所负载的思想感情,比蕴含在文字之中的更为可感。学生在富有感情的吟咏诵读中,会对作品的语言文字产生真切、敏锐的感觉。而且,在语言实践中,学生会逐步将语言知识规律内化,形成和加深语言直觉。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熔“导”“炼”于一炉,把朗读技巧指导与阅读理解和体验感悟揉为一体。通过采用不同的读法,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品味语言,不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让学生领略作品语言的音韵、气势、节奏。有关阅读心理的研究表明,读书时勤动笔、动好笔,能够促使读者在读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再读
6、,大大提高阅读效果。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要求并指导学生勤动笔、动好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圈点勾画也是读书动笔的一种好方式。扩写神态练习,使学生以所读的神态为素材,把作品的语言和思维规律内化为自己的认知结构,并再生成自己的新语言,有助于学生形成具体的形象的认识,从而提高直觉思维的能力。续写结尾练习,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想象能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理解。小结语:个性化的课堂教学,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语文教学是一项个性化的教学活动,对同一篇教材,不同的
7、语文教师有不同的处理方式和理解方式,通过精心的设计、巧妙的构思,带领学生进入语文的美妙世界。这就是所谓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这也应该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理想境界。惟有如此,语文教师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