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95218
大小:55.52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浅说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说化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人是创新之人,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新世纪需要新型的人才,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学会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化学教学要发展进步,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因而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是化学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那么,化学课堂在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同时,如何发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成为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从教以来,我不断对此进行探索和研究,现总结如下:1更新课堂教学观念,渗透创新
2、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但教学过程中不外乎教和学两个方面。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创新要求为归宿,创新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创新教学的构成要素是研究性、引导性、发现性、归纳性等有机地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吸收由教育科学所提供的新知识,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用”创造性的教”为学生”创造性的学”创造环境和条件。教师要做到上述要求,教师本身应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即教师对每个问题的提出及教学过程都必须是再现式思维和创新思维有机结合的典范。
3、教师要尽可能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发现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的创造型模式,从而使学生自行获取和运用知识,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在化学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开展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现象的讨论;从化学现象探索化学规律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分析化学现象的讨论;运用化学规律设计解决现实问题的讨论等。在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一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两组实验:A、在相同质量的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中,同时倒入相同体积的0.lmol/L的盐酸。要求比较两者的共性和差异性。实验结果两者都有大量气泡,这就证明盐酸与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固
4、体都能反应:Na2C03+2HCl=2NaCl+H20+C02tNaHC03+HC1=NaC1+H20+C02fB、在2mL0.2mol/L的Na2C03溶液中逐滴加入0.lmol/L的盐酸,使用结果完全出乎学生们意料,刚开始没有看到气泡,滴加到一定量盐酸后有大量气泡产生,有的同学认为可能碳酸钠一开始没有与盐酸反应,也有的同学认为碳酸钠一开始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某种中间产物,因此没有气泡产生。教师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探究,统一认识,原来碳酸钠与盐酸的反应分两步进行:NaHC03+HCl=NaCl+H20+C02t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
5、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学生只有在大脑中产生了创新的思维,才能有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结果。因此,创新思维决定着一个人能否进行创新及创新能力的大与小。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使人们思考问题时往往是多条思路,多个方案。解决问题时常常多途径多方面去着手。因此,它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创新思维方式。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问题思考
6、与探索中得到促进和发展。因此创设问题情景,就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可让学生练习一下题目:二氧化硫和氯气都有漂白性,若将等物质的量的这两种气体同时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时会()A立即褪色B慢慢褪色C先褪色后复原D颜色不变。解析:虽然二氧化硫和氯气单独作用于潮湿的有色物质时都会使其褪色,但当两者混合时,二氧化硫显还原性,氯气显氧化性,它们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都失去了漂白性,因此答案选Do关于此题我们可作如下发散思维:(1)在一定量的品红溶液中,先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硫,再通入等物质的量的氯
7、气,溶液的颜色变化为()(2)在一定量的品红溶液中,先通入足量的氯气,再通入等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溶液的颜色变化为()(3)在一支盛有三分之一水的试管中,先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硫,后通入等物质的量的氯气,再滴加品红溶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为()(4)在一支盛有三分之一水的试管中,先通入足量的氯气,后通入等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再滴加品红溶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为()(5)在一支盛有三分之一水的试管中,同时通入等物质的量的二氧化硫和氯气,再滴加品红溶液,溶液的颜色变化为()o通过分析讨论得出:由于试剂加入的先后顺序不同,二氧化硫和氯气的溶解度不同
8、,氯气和二氧化硫的氧化性、还原性的不同,得到的结果都不一样,这表明原题的答案仅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情况。经过设计如此多的发散思维方式,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重视化学实验,在实验中培养创新能力;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实验教学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