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6892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小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课前预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议“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模式的课前预习 语文学习无疑是一场“千里之行”,它需要与时俱进的观念,敢于实践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基于“先学后教”理论的教学模式“先学――后教――当堂练习”正在这场旅途中慢慢前行。 “先学”即课前预习,它不是学生漫无目的的学,而是在教师简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在规定时间内预习指定内容,完成检测性练习。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预习必不可少。但在教学中,“预习缺失”普遍存在。“课下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
2、”,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答案是否定的。教师的要求不明确,预习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结果不能及时检测等原因直接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至于有些学生误认为看一遍课文就是预习,日子一长就出现了敷衍的现象,甚至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那么在“以学定教”的指引下,该如何做好课前预习呢?或许可以从以下五方面入手: 一、明确预习要求 首先,教师要使学生在思想上重视预习,让“有效的预习可以促进学习”4成为一种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基础,心理上重视了,行动才会自觉,预习新知识不仅能了解教材知识点,初步理解和找出疑难问题,可以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有个
3、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而且也有利于在课上听讲时轻松抓住教师讲解的重难点,从而更好地展示自我,提高能力,增加学习的自信心。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帮助学生明确预习要求。预习是必须要求完成的,不能随心所欲,想不做就不做。每次预习的形式,不管是口头形式还是笔头形式都应该严格按照规定完成。预习的内容有重难点之分,有梯度之分,教师可以分发导学案,学生也可以凭借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根据自身理解选定预习角度。 二、预设预习提纲 教师在要求学生预习之前应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预设导学案。导学案应遵循以下原则: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
4、教师要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课前预习目标要有层次性。课前预习的设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和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学力情况,分层次布置不同的预习目标。 三、重视预习检测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人都有惰性,尤其是初中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准确把握学生的预习程度,同时也会使预习流于形式,无法落到实处。4 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展开,进行精心设计。教师可利用上课开始阶段,以不同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或板演
5、知识体系等方式检测基础知识。这种落到实处的检测既能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讲点,为“后教”作好准备。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成果给予积极的肯定。这种肯定会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无形中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效果大大提高。 四、寻找最佳契合点 “先学”是为“后教”打基础,教师应努力寻找课前预习和课堂交流、课堂讲解的最佳契合点。以往的课堂都是教师抛出相关问题,现在换由学生提出难题,这就把主动权交到了学生的手中。教师可利用课前预习,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发现普遍存在的问题,并在课堂中
6、就学生反馈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可以请优秀的学生分享自己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抑或引导学生互帮互助,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解决存在的难题,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学生能得到互补,共同进步。 在寻找最佳契合点的同时,不能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视力”毕竟有限,有些知识是隐性的,学生在预习时难以看透教材,体会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和方法。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适时“补充”,需要教师将课内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五、养成预习习惯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会学生预习,这无疑能提高学生语文
7、学习能力。4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意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坚持将新内容交给学生去预习,在每节课之前首先检查预习作业,并且每过一段时间就对学生进行一次预习习惯的评价,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准备一个“预习本”,把每次的预习结果及时记录在册,通过一段时间的积累,逐渐让“预习本”成为学生自编的学案。通过这种自编的学案,记录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这种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久而久之,就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教育界的每一次观念革新,教育
8、工作者的每一次辛苦付出,都是为了使语文教学更人性化,更能体现“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核心理念。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