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6813
大小:10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小学语文教学因“学情视角”而转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小学语文教学因“学情视角”而转身 【摘要】关注“学情”的话题,自有小学语文教学开始就已经存在了,并且都会有不同的新词。比如,“原生态课堂”、“生本语文”、“生态语文”等等。其实在广大语文教师的潜意识里,都有这么个约定俗成的理念――一切为了学生。可是在操作的过程中,却与之大相径庭,背道而驰。是什么原因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充斥着这种现象,而被包括黄老师在内的专家们所批判呢?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情视角”;教学策略 在一次小学语文老师研修班上,有幸聆听了黄吉鸿老师的关于“学情视角”的一次讲座,感受颇丰。
2、黄老师在讲座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看法:“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技术不可谓不精,教学手段不可谓不丰,文本解读不可谓不深,教学理念不可谓不新……但是我们的课堂不是‘教堂’而应该是‘学堂’。我们只关注了教师的‘教’,而很少去注视学生的‘学’。” 一、当前小学语文现状的成因分析 1.当前社会的环境制约 人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人的思维,也深深地影响着其所有的价值取向。经济社会,大家追求高效率、快节奏,崇尚感官冲击,“快餐文化”、“网络小说”5已经开始冲击着各个领域,很少有人能正常及时地给自己的心灵放个
3、假,人们的心灵也随着社会的快节奏而开始浮躁。随着工作、生活的压力不断地增强,人已不能静心涵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在不停地追求感官的酣畅淋漓,价值取向也开始全凭感官,并且这种现象势必蔓延在各个层面。 2.观摩课的商业化操作蔚然成风 “千课万人”活动的安排,由原来的课堂教学探讨到现在开始追求广大听众口味的演变,商业化操作清晰可辨。大家只顾教师的教学的华丽和登场的闪亮,却很少有人去思考“学生在那里起着什么样的角色”。虽然也有一些专家学者在质疑这样的现象,但是这样的质疑很快就被淹没在大众盲目追星的浪潮里而消失殆
4、尽。所以只有质疑而却无人响应,小学语文一直在呼唤却很少有人警醒,即使有人惊醒却无人去实施操作,即使有人去实施操作却遭遇麻木不仁、无动于衷。 3.教师一味追求教学的新奇 变相地受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个人主义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时风行。如“个性化解读”、“个性化朗读”以及“我的课堂我做主”在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语中兴起,根本无视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只是在教学中无限地放大教师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和感悟。如一教师在上《盘古开天地》一文中,他把盘古是“巨人”5这个人物形象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解读:一是行动上的巨人
5、;二是形象上的巨人;三是精神上的巨人。不得不说这个解读可谓新颖,更可谓细致深刻。但是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这样的解读无异于过度地拔高,教师让自己的个性化阅读自由地驰骋,但是却让学生的思维游离于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无异于拔苗助长。还比如我在上《普罗米修斯》的时候,我把火解读为对人类象征着光明、自由和文明,我一时也为自己的解读欣喜不已,觉得这样的解读可谓深入,也觉得这样的课才算是真正有语文味的课堂。可是在实施起来的时候,情景可想而知,除了硬生生地塞入之外,并不能让学生真切地阅读和感悟此点。这样的解读只是教师的一
6、厢情愿,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听众除了感叹教师的文学功底之外别无所获。所以,这样的解读只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游离,呼唤回归的声音一如既往的存在着。 二、关于“学情”的名家解读 确立以“学”为出发点,实际上是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开始从华丽向务实很好的转身,这也正是小学语文新课改所期待的理想境界。而注重学情下的教育教学,自古就已经开始在提,如孔子最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叶圣陶老先生也这样说道:教师所“讲述”的,只是学生想要“领悟”而“领悟”不到,曾经“研究”而“研究”不出的部分:这才显出“讲述”的真
7、作用。教师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发现学生的学习困难所在,在学生“理解不到”和“揣摩不出”的地方给予指导。可见,学情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一个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是那么的至关重要。 王荣生教授也这样认为:课堂教学不应该是“教”的技能本身的展示与表演,而是一种以“学”为宗旨的实践活动。而美国的教育家杜威也提出了相关的论述:了解学生的想法和需求,这是教师而非学生的任务。由此可见,一个合格的教师,一节合格的语文课,必须要让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只有在熟知学情下,才能有效地把握课堂,发挥学生的潜能。既然如此,作为一个小学
8、语文教师,如何才能去自己的课堂教学向学情转身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5 三、“学情视角”下的教学策略 根据以上专家关于学情的理论分析,我觉得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教学活动: 1.依托文本体式结合学情,确定教学内容 体式,顾名思义就是文章的体裁和行文格式。在字里行间有着作者的匠心独运,所以教师在解读文本时必须要潜心阅读,只有这样才能去发掘其中的语言文字魅力。但是潜藏在文本背后的秘妙并不是都能成为我们教学的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