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5305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追求活的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追求活的知识 课堂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成败。进入新课程以来,我对课堂练习在课堂上的有效性进行了关注,结合上课经验和外出听课的启示,总结了课堂练习的精髓在于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是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的内容,课堂上,孩子们积极参与,很多知识点都是他们自己通过练习题自己总结出来的,透过课堂的表现,让我觉得这个知识点应该已掌握。可是当我改到这样一位学生的作业
2、时,我发现他出现了这样的错误:25+18×6=43×6=258,50-20×3=30×3=90,这些错的地方不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吗?上课时,不是总结得很清楚了吗?这不禁让我努力回忆过程,我的确在两方面有些许疏忽了。 第一,练习题型不够丰富。比较一下今天学生所接触的练习题,大部分都是从左到右的计算方法,如32÷4×8,18×6+25,20÷4+5等,只有少量的类似38+4×15的题,难怪学生按部就班做错了。看来,虽然我在备课时关注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少做了这类题型,类似25+18×6,50
3、-20×3这些题练习得太少了,学生在遇到这些题时,还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不能熟练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 第二,有些高估学生了。在讲完例题后,练习时我出了”3×5+50,20-34×5”这两题时,大部分学生都会做,并有学生说出了“先乘除,后加减”。我肯定了他的说法,并重复了一遍。于是作业中就有60÷2×3=60÷6=10,这真是先“乘”再“除”。看来,在给学生作总结时一定要面面俱到,字斟句酌,值得好好推敲了。针对以上情况,我觉得下节练习课首先要先明确算法,算式中有乘除法的,应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乘除在一
4、起的按顺序,加减法也是如此,其次,算法强化练习。 通过这次课堂小教学,也让我意识到,课堂需要整合、教材需要深入分析,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去教授它,更多时候,需要我们用理性的思维去改造它,使书本知识真正成为有用的知识,活的知识。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挖掘创新潜能的重要手段,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途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必须有较高的练习质量作基础。因此,课堂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设计
5、。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深入,这种理念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也渗透到了每节课的练习中。练习是教师掌握教学情况,进行反馈调节的重要措施。如何让数学练习散发出新课程的气息,是新理念下教师们所应该共同思考的问题。我认为求新、求活、求近是数学课堂练习的精髓。 一、求新――提供新鲜的东西引起兴趣4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时,学生的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激活状态,富有满足感和愉悦感,
6、从而积极性高涨,思维活跃,注意力集中,“我要学”的意识增强。这时,学生的被动学习将会转变为主动求知,厌学情绪将会转变为乐学欲望。因此,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创设新型的教学情境,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教育思想在教学学科中的具体体现。我们要积极探索,大力倡导。在练习中也要体现一个“新”字。 二、求活――挖掘习题本身的内在力量保持兴趣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表现在能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对题目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不同的结果。这种思维能力的
7、培养,需要开放式的课堂结构,需要教师设计出灵活性较大的练习题。 三、求近――揭示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兴趣 “生活味浓”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练习题的一个重要特点。我们应把生活实践当做学生认识发展的活水,把数学习题与生活实践紧密“链接”起来,让学生在这些来自于实际的鲜活的数学事例中,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用的,是快乐的。如学生熟悉的校园、公园、衣服、电话机都可以成为习题的情境;学生喜闻乐见的“手心、手背”“石头、剪子、布”等游戏也可以成为习题的内容。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有了更好的依托,又让学生在自主选
8、择中增强了练习的乐趣,更多地感受到学习的快乐。4 想起以前,去听了江苏教育学院曹树老师的讲座,听过她很多次讲课,她在教学设计以及课程实施方面很有造诣,听完她的讲座,总能留给我一些思考:“到底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还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这个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 很多时候,当我们备好课,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认为我的课已经备充分了,要带给孩子们的知识已经准备好了,可是,课堂的效果却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到底缺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