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2613
大小:110.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试卷命题应该关注的几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新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试卷命题应该关注的几点 【摘要】考试是评价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形式之一,笔者在实践中对新理念下的命题“新”思路做了研究,从命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分析得出命题应该关注以下四个方面。数学考试命题的技术性很强,教师应该结合实际、切实命题使考试最大限度反映学生学习的现实状况,为教学双方进一步发展提供资料积累和技术支持。 【关键词】数学命题小学数学试卷生活创新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意味着小学数学命题要融入生活现实,符合
2、学生认知需要和心理特点,体现能力化、个性化和人文化的色彩,消减学生怕考、厌考的被动情绪,最大限度地发挥激发潜能、发展个性,树立自信、乐于挑战的导向功能与激励功能,体现“关注学生、关注发展”的理念。接下来,我重点与大家交流一下,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试卷的命题我们应该关注这几个点,做好命题工作。 一、关注人文――为数学命题注入和谐的暖意 教育是以人为本的艺术,教育哲学家金生弘先生提出了一种“你――我”对话与理解式师生关系模式。他认为师生在教育教学中都应把对方看作与自己在“平等对话沟通”的主体,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深度汇谈”与“讨论”,只有到了这一层,教学才是真正属于“人”与“人”8之
3、间的活动。因此我们提倡“以学为本”的课堂理念,命题也是如此。在命题的细节中稍用心思,就可以让试卷呈现出“人文味”,实现“以学为本”。 1、标题亲切化 纵观以往的数学试卷,一般都是采用标准化命题,从标题“☆年☆学期☆☆数学测试卷”到题型“填空题、选择题、应用题……”总是一成不变,呆板、单一,让人一看就产生沉重感、紧张感;又如“思考题、附加题”让学生一看就产生一种畏难感,从而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压力。我们可以改变以往命题的冷面孔,可以改成孩子们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多用鼓励性、激励性的语言,以缩短学生与试卷之间的距离。试题表述多用鼓励性语言,如:“下面都是你学过的基本计算题,只要你细心,
4、一定能做得既对又快!”、“下面这些图形你一定很熟悉吧.那就请你动起手来,成功是属于你的”、“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和数学有关,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相信你一定能行!”等等。对试卷的内容编制我们也可以做些调整,我们学校的期末命卷一直是独立的,我们一般将其分成三大部分,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实际运用;思维创新。” 2、提示人格化。 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卷首语和卷尾语。(当然名称也应随着年级变化而变化)。 例如我在一些试卷上看到: (二年级)亲爱的小朋友,欢迎来到快乐农庄。我是农庄的主人,很高兴认识你,请在我们的纪念本上留下你的姓名――,然后随我乘坐游览车,快速进入快乐农庄吧!8 (五年级)亲
5、爱的同学,学期结束了,你想知道自己学得怎么样吗?你想挑战自己的极限吗?赶快行动吧,拿起你手中的笔,拿出自信,发挥聪明才智认真细致地解题,预祝你在本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六年级)亲爱的同学,六年来你在这里茁壮成长,学到了不少知识和技能。今天,相信凭着你的细心、认真、努力,你一定能够给六年的小学生活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准备好了吗?Let’sgo! 卷尾写道;“同学们,题目都做好了吗?是不是再检查一遍呢?相信你一定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这样,拉近了学生与试卷的距离,有助于消除学生对考试的紧张与恐惧心理,使学生感到考试并不是严肃的被查过关,而是愉快的自我检测和练习,勃发起答题的热情和勇气,
6、同时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体现了考试的人文性和教师对学生的关爱。 3、题目人文化 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不断升华应是数学命题所追求的目标。要达成这一目标,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数学命题放在学生人格发展的高度,结合鲜活的教学材料,触动学生道德的碰撞,在一定程度上给原本单一、冷漠的试题注入人文的血液,让人文素养的提高在“润物细无声”般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渐悟――内化――外化,让学生在做题目过程中就感受到关爱。 【题例】下面节日同在大月的一组是() A、劳动节建军节B、儿童节国庆节 C、元旦教师节D、妇女节重阳节8 【评析】此题是一道现实性、针对性很强的题目。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
7、“年、月、日”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对一年中有哪几个大月的了解。其中劳动节、建军节、国庆节、元旦、妇女节都在大月,每月都有31天;而儿童节、教师节、重阳节都在小月,每月只有30天。借助于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让学生在解答中触及这些重大节日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本题蕴含着一种人文哲理,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人性呼唤,同时也给抽象严谨的数学命题增添了浓重的教育意义情感教育真正实现了“不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