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文批注 让学生学会“读书”

随文批注 让学生学会“读书”

ID:31180736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随文批注 让学生学会“读书”_第1页
随文批注 让学生学会“读书”_第2页
随文批注 让学生学会“读书”_第3页
随文批注 让学生学会“读书”_第4页
随文批注 让学生学会“读书”_第5页
资源描述:

《随文批注 让学生学会“读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随文批注让学生学会“读书”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心灵与文本的真诚对话,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养成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随文批注是实现阅读个性化、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文章就随文批注的形式及如何运用批注进行阅读展开了论述。  关键词:圈点式;批语式;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1―0055-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

2、“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那么,如何真正实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让学生真正学会读书呢?笔者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体会到,指导学生随文批注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朱熹曾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5即不动笔墨不读书。随文

3、批注,是指学生在阅读课文时随时把自己想到的问题、感悟、评论等用简短的词句写在课文相应的空白处,并对课文做相应的勾画圈点。它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抄;教师给,学生收”的弊病,促进了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实现,是实现个性化阅读的有效途径。  一、随文批注的形式  1.圈点式。阅读时,可随时在自己认为重要的、精彩的或有疑问的地方进行圈圈点点,如在精彩的动词上打上“△”,给优美的句子打上“☆”,在不理解的地方打上“?”,等等。有些精彩的课文,因为圈点之处较多,为避

4、免混淆,可用不同颜色的笔加以区分。而各种标记、各种颜色代表什么意义,则可让学生按自己的习惯和喜好来安排。  2.批语式。在阅读中,按就近原则,边读边把自己的疑问、所感或所得写在文章的“天头”、“地脚”或字里行间的空白处。实践证明,运用批语式批注,可提高学生对课文理解的深度,提高他们感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二、学会批注,有效阅读  批注是形式,用心是根本;批注是手段,促进用心阅读和感悟才是目的。大凡认真读书的人都能体会到:有效的阅读是“心灵与文本的真诚对话”的过程,而随文批注则可以促进这一过程的

5、实现。  1.课前预习批注。学生初次接触课文会遇到许多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疑问,若能写下这些疑问,就便于在课堂中探讨、解决。  例如,在预习《草船借箭》一文时,就有学生对课题产生了疑问,有的在“借”字底下打上小点,有的打上小问号,而有的则写上:为什么用“借”箭,而不是“造”箭?这个“借”5也有还吗?还有的学生则对文中的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产生了疑问:周瑜真的比不上诸葛亮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另外,预习课文时,学生还可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出文中的

6、好词、优美句段,以便于记忆积累。  2.课上重点批注。新课标在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中指出:“要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要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在阅读中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可见,抓好词句教学、读懂重点内容是阅读教学的根本,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探讨,并做上批注。  (1)有感而发

7、。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写出自己的感受。  例如,让学生对《草原》一文中“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个句子进行批注。不同层次的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感受:有的从修辞手法上来写:拟人句,说明草原很美;有的抓住“境界”一词进行批注:这种境界指的是草原上明朗的天空、清鲜的空气,是指那种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如画的风景;还有的展开想象:如果牛马真的会回味,它们可能在回味什么呢?……学生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收获,这不正体现了阅读的个性化吗?  (2)有疑而

8、注。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质疑开始的,有了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新。5  例如,引导学生对《桥》这篇课文的表达方法进行质疑、批注,有的学生写到:“文中大量描写大雨和洪水,用意何在?”和老师、同学交流讨论后,这位学生又补充道:“雨水之大,洪水之猛,为后文打下铺垫,更能体现出老汉的临危不惧!”课文到了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对于这一表达特色,学生们在质疑、解疑后批注到:“太感动了,那位小伙子竟然是老汉的儿子!”“这真是一位不徇私情的老支书啊!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