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0613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之我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孔子早在《论语》中就提到“学而不思则罔”,在数学学习中,“思”显得尤其重要。高中数学的知识模块很多,而且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又要求学生可以灵活运用。因此,学生仅仅在课堂上通过老师传统的教材教学是不够的。“想学”和“会学”使得学生之间拉开了差距。研究那些“会学”的学生,可以发现,他们都有很好的思维习惯,也就是最近被广泛关注的“创造性思维”。 当然,随着素质教育被提升到一定高度,我们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就不再是单纯地追求学生的数学分数,而是要注重学生在获得对数
2、学理解的同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各方面都能得到提升与发展。在教学实践下,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下面,对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谈几点个人看法。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 数学本身的特点是高度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型、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因此,数学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有人形象地把数学称作“思维的体操”4,认为数学应该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最前沿学科。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过程中,作为老师,首先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
3、的精神,要适当引导并鼓励学生可以探索问题,并且自己得出结论。其次,要支持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的怀疑态度,更要充分鼓励他们“一题多解”,发散性思维,找到多种解题思路。当然,还要选择恰当的时机表扬他们不“人云亦云”的精神,让他们养成不轻听偏信“老师说的”和“书上写的”,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掌握思维方法。 二、在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任何思维,不论它是多么抽象的和多么理论的,都是从观察分析经验材料开始。”心理学家鲁宾斯曾这样表述过观察的重要性。因此,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可以说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 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4、,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不按套路出牌”。也就是说,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要急于给出老师的思路,或者直接照本宣科地将教材上的解题思路传授给学生。我们要让学生自己认真地观察题目,让他们发现题目中的问题,去伪存真。这样,不仅可以为解题奠定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造性地寻找到解题的其他思路。 三、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 猜想在数学术语中,是根据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牛顿有一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我则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思维的创造性就打
5、了折扣。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4 怎样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进行猜想呢?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不能简单地给出问题,进行分析,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换言之,就是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要保持一点儿神秘感。教学中做好引导工作,抛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题目、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角度分析题目、引导学生大胆假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引导学生充分互动、引导学生去“猜”问题的结论和解题的方向。在引导的过程中,就能让学生随着引导猜想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数学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他们意识
6、到他们才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推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四、鼓励学生的质疑能力 爱思考、善质疑,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往往是认真思考的结果。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往往会碰上这样的学生――你问他有问题没有,他说没有,可是让他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时又总是解决不好。反思原因,其实就是他们虽记住了课堂上或者书本上的某些知识,却没有深入理解,不会应用,不会举一反三。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要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真正理解,必须鼓励学生质疑和探索的精神。 五、训练学生的统摄思维能力 统摄思维,其实是相
7、对于发散思维来说的。在数学上,我的理解是,统摄思维是凭借思维来把握数学题目的全貌,并统摄推论解题的各个环节,因此,统摄思维是一种高度抽闲的思维,这一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与形成的最高层次。4 在实际教学中,我个人在拓宽学生思维广度的问题上,一般采用结合教材内容,将新旧知识点串联起来,传授新知识过程中复习旧知识;还会将问题的共性列出,让学生分辨同类与它类等等,这样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还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已知三点坐标,判断三点A、B、C共线,可以利用向量共线的条件,可以通过求直线的斜率,可以求
8、直线的方程,还可以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 当然,在教学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