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80395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试论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激趣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论初中数学课堂中的激趣教学 摘要: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古代伟大学者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两句话印证了一个道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知识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目前已经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极为重视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初中数学为例,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经历,谈谈对激趣教学法的几点看法和建议,以供教学同仁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初中数学;激趣教学;教学情境;直观教具 所谓激趣教学,指的是教师运用各种有效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从而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投入到学
2、习活动中。然而,数学在很多学生心目中是一门极为抽象和复杂的学科,基本上大部分学生都有过“数学学不会”“上课听不懂”的心理,因此对数学总是提不起学习兴趣,甚至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那么,我们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来实现“激趣教学”呢?下面,我就结合自身经验,谈谈我在这方面的几点感受。 一、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数学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做一种礼物来接受。”4但是,数学学科因为它的复杂性和抽象性,让很多学生望而却步,因此要想让学生满腔热情地投入进去更是无从谈起。我认为,在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教学情境,恰好可以解决这一
3、问题。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场景或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对优化数学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第四章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教学内容时,我并没有直接给学生讲解本节内容知识点,而是对学生说:“下面,请第四排第三列的同学站起来。”这位学生站起来后用诧异的眼光看着我,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我接着说:“现在,你能向大家说说你在咱们班所处的位置吗?其他同学也跟着思考一下。”
4、于是,大家七嘴八舌地开始议论,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这时,我顺势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因为学生通过刚才的讨论对本节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在学习时也更能做到入情入境,同时也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二、利用直观教具,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教师总是用粉笔在黑板上一步一步地列举数学方法和步骤,学生则是被动地参与整个过程。这种以教师的主观意识为主,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教学方式只会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厌倦感。因此,我们必须引进新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形式,让学生对数学的印象由原来的“无趣”变为“有趣”。我认为,借助直观教具――4多媒体技术,不失为实现此教育目的的一条有
5、效途径。多媒体技术集声音、图像、图文于一身,可以把教学内容以图文并茂、声像并举、形象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五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我们就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学生观看不同形状的图形建筑,如:上海东方明珠、南京鼓楼区,巴黎埃菲尔铁塔等等,这样,通过多媒体技术既让学生感受了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还因为给学生提供了视觉上的享受,从而引发他们的探索欲和学数学的兴趣。 三、改进评价方式,重视激励性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传统的教学评价总是把学生分数的高低作为评价标准,它是应试教育的
6、产物,本身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必须改进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再把学生的学习成果作为唯一评价标准,而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如:学生的上课准备情况、课堂表现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等,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尽量使用赞美性的语言,比如,你这道题的解法很独特,老师都没有想到呢?”“没关系,别着急,老师相信你可以的,来,大家鼓鼓掌!”“作业完成得不错,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等等,或者一个表示肯定意味的点头,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能让学生感觉到我们对他们的肯定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对数学形成持续、稳定的学习兴趣。 总之,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
7、注意运用多种手段及方法,并对这些方法和手段进行不断反思和总结,以创新研究出更多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享受到由数学带来的乐趣,4 参考文献: [1]杨祥明,甘庆军.新课程理念下重构有效数学课堂的探索与尝试.江苏省教育学会,2010(10). [2]喻平,张英伯,曹一鸣.数学教学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1).
8、 编辑李建军4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