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72725
大小:10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7
《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种现象的思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几种现象的思考 不久前,笔者应邀到一项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活动上做评委,并代表评委组进行大会评课。连续几天里,共听课20多节,在感叹参赛课例精彩纷呈的同时,也有些话似乎不吐不快,现将观摩本次赛课的一些个人感受汇于笔端,用四句话谈谈自己的思考。这四句话的前半句都是欣赏和肯定,后半句则是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课堂上读书声多了,读的艺术需加强 20多节课,都做到了书声琅琅,老师们在课堂上都注意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都坚持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我很欣慰,现在的小语课堂
2、“作秀风”渐渐淡出,理性得以回归,大家把握住了小语教学的根,弘扬了读书这个主旋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花大力气读、不厌其烦地读、想方设法地读,书声入耳,令人欣慰。 欣慰的同时,也有些遗憾――读书指导的艺术仍然需要探讨。 1.读书的形式需要再多一些 尽管都在读,花了很多时间读,但是20多节课里,齐读几乎充斥了课堂。老师们似乎在追求一种读得热闹的氛围,动辄“大家一起来大声、有感情地读一读”,缺少必要的了解大意的速读、彰显个性的美读、着重思考的默读等等。众所周知,读书方式选择的原则取决于读书的需要,不问
3、青红皂白地一味重齐读,无疑会使课堂少些色彩。 2.读书的要求需要再明确些5 读书需要循序渐进,需要目的明晰。我们的课堂上仍然存在把读书当走过场的现象。一些老师在要求学生读书时目的不明确,对读书层次的要求不清晰,以致学生懵懵懂懂地读完后,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仍然答非所问或不明就里。 3.读书的指导需要再重视些 最明显的一个现象是分析和讲解太多,读书示范缺失。“这个地方应该读得重一些”“这个地方需要读得慢一些”“这个地方应该读得有气势一些”……理性分析得很透彻,学生读时仍然进不去。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他
4、们只是小学生。记得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小学生读书指导很重要的一环是范读。我每教一篇课文,都至少先读个十遍八遍,课上才敢读给孩子们听。”回到我们的课堂,老师肯定做到了读的遍数了,但是你为什么不声情并茂地范读一遍,而是不厌其烦地一再点拨、启发、讲解呢?更何况,即使读法有争议,不也是投石问路,激发孩子的求异思维的契机吗? 二、课堂注意了广度涉猎,仍需深度挖掘 我们高兴地看到,几乎所有的参赛选手都注意到了课堂的广泛涉猎,都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和延伸,摒弃了昔日课堂上死扣一篇课文的传统教法,有意识地进行阅读的延
5、伸、写作的延伸、人文性的延伸,真正凸显了“大阅读、大语文”的理念。5 但回顾一下,仍觉课堂不过瘾、不到位。究其缘由,我想是忽略了对文本的深度挖掘。那么既要广度,又要深度,似乎一节课40分钟就完不成任务,其症结在于我们的老师在设计课的时候,没有注意合理取舍,想在一节课里追求面面俱到,结果落得个“面面不到”。 我们不妨回头看看,40分钟的课堂,老师从讲解字词,到篇章分析,到主旨结构无不涉猎,末了仍不忘留出一分钟布置一道训练题,仿佛只有如此才算得上真正的一节课。这样面面俱到,所授的知识成了“压缩饼干”,学
6、生势必“难以下咽”,强“咽”下去也会出现“喉哽塞”。我当然不反对在学生能够吸收消化得了的情况下增大一些课堂知识密度(这也是我们提高效率的一个教研重点)。但如此面面俱到,学生真正能收获几许呢?每项内容一如“蜻蜓点水”般浅尝辄止谈何真正地深入训练呢?看来“舍得、舍得”还真的是有舍才有得呀! 三、课堂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还要再实一些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意识已经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了,所有的教师都做到了“着眼学生发展”。比如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点燃学生创意的火花,也出现了“自选商场”式的开放式教学(从学习材
7、料的选择到学习方式的选择都有涉及),注重了课堂上的小组合作和自读自悟等等,这些都令我们深感欣慰。 但我总觉得有些课还是仅仅停留在意识上,没有深入琢磨如何真正关注发展,这种着眼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着眼学生发展,既要注意发展语言,又不能忽视对学生思维的发展。这些课里,发展语言做得比较好,比较到位,发展思维却停留在浅层次上。要知道,思维是语言的外壳,没有优秀的思维品质做基础,发展语言职能是浅层的或表层的。5 由此想到一个问题,我们的老师往往害怕课堂上出现冷场现象而刻意追求表面的热闹。以举手为例
8、:老师一语既出,应者云集,师者喜形于色;如若举手者寥寥,教师则大为汗颜,担心问题提得太难或埋怨学生水平太差。其实,学生没有举手并不一定是不参与双边活动,而是他在动脑思考,实际是外静内动的体现。我们只重结局,不重过程是否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呢?动和静不能只看表面的,谁也不会反对让学生动起来。但这动包括极广,并不单指动口说,动手做,最关键的还是动脑子。所以大可不必为表面学生的静苦恼,只要内心动了,这种静比那些“热闹一锅粥”要好得多。杨再隋教授有这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