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68592
大小:111.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1-07
《知其然 还要知其所以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摘要: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研究,是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2011年批准立项的省级课题。开展研究时,课题组成员有对研究方向、方法、措施等模糊不清的,有对研究内容和意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文章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力求从“同课异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比较的概念界定、内涵、标准三个方面加以论述。 关键词: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有效性比较;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8-0091-03 为解决当前教
2、育教学工作中存在的教而不研、高耗低能、教育品位低下的问题,某中学申报了《基于“同课异构”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研究》,于2011年11月获得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批准,成为2011年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 开展研究时,有对研究的方向、方法、措施等模糊不清的,有对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基于此,课题组成员委托笔者以文献综述的形式对本课题研究涉及的几个问题予以阐明。 本课题涉及三个主要概念:“同课异构”、“有效教学”、“比较研究”。本课题以“同课异构”理论、有效教学理论和比较教育
3、研究理论为指导思想。8 1.同课异构理论。皮亚杰的“学生中心”论、罗宾斯的“同伴互助”论是“同课异构”理论的雏形,苏霍姆林斯基的“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则是“同课异构”理论的发展,而周一贯老师的“同课异构”的“构”,为什么不称“法”,不叫“式”?这是因为同课异构有别于同课异法、一课多式,它更宽泛地包含了不同教师的教材解读、教学思路、教学程序、教学方法乃至教学理念的多元。至此,同课异构理论臻于成熟。 2.有效教学理论。《学记》是最早论述有效教学理论的专著。在西方教
4、育文献中,从德国的拉特克到捷克的夸美纽斯,他们将其解释为“教学的艺术”。赫尔巴特主要强调教学方法和学生管理。而建立有效教学理论的领军人物当属美国的布鲁姆,1956年他出版了《教育目标分类学?认知领域》,成为教育评价方面的第一本影响极大的著作。他坚信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3.比较研究理论。福建师范大学的王安平老师从概念、方法、步骤、注意事项上加以阐释。王老师认为,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放在一起,辨别异同,认识本质,揭示规律的思维方法。其方法为:纵向和横向比较,宏观和微观比较,事实和反
5、事实比较,一般和特殊比较。其步骤为:确定命题,个案分析,综合比较。注意事项为:具有可比性,以历史观为指导,把握比较特性。 4.该课题研究还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其强调的“多角度、有创意”,为“同课异构”活动提供了肥沃的教学土壤。本文试图从“概念的界定、有效性比较的内涵、比较的标准”综述如下:8 一、概念的界定 “同课异构”,也叫“同题异构”、“同课异教”。2006年后各地的语文课堂教学竞赛、教研活动,越来越多地采用或呈现这个形式,它有利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 “同课异构”,是指实践者通
6、过横向、纵向的分析、比较、归纳,有意识地用不同于自己以往、不同于旁人以往的“构”来呈现“异”,是几位“同课者”共同研读文本,设计方案,讨论问题,纠偏改错,再分头实施的行为。 “同课异构”,就是不同教师面对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学科规律,借助同伴帮助,筛选多种教学资源,合理构想、设计,并将构想、设计予以优化后付诸实践的课堂教学过程。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是指基本相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异”是指为达成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文本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
7、学效果。 由于教师不同,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教师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找出优点和不足,再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依据这一设计再授课,就能切实解决教学中的困惑。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和探讨,可以整体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这样,我们就可以将“‘同课异构’的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比较”8诠释为:是指实践者通过同一教学内容,立足于各自教学经验,遵循学科规律,借助同伴合作
8、、探讨,筛选多种教学资源,采取横向、纵向的分析、比较、归纳,有意识地用不同于自己以往、不同于旁人以往的“构”来呈现“异”的有效教学行为过程。 二、“同课异构”课堂教学有效性比较的内涵 李镇西给程红兵的信中曾说,“语文课应该是最具有教学个性的学科。且不说每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是一朵独一无二的精神花朵,即使是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老师,也可依据各自的个性上出风格迥异的课来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