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田高山茶发展之路

浅析大田高山茶发展之路

ID:31161849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浅析大田高山茶发展之路_第1页
浅析大田高山茶发展之路_第2页
浅析大田高山茶发展之路_第3页
浅析大田高山茶发展之路_第4页
浅析大田高山茶发展之路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大田高山茶发展之路》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大田高山茶发展之路  摘要:大田县发展茶叶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底蕴深厚的现实基础。随着党的十八大强调: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大田县政府着力重振大田茶产业,促进茶农征收,将其作为解决大田"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大田高山茶即作为大田茶农增收致富的经济作物,也是大田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的重点项目。在大田县政府的主导下,茶企、茶农的共同努力下,大田的高山茶产业成绩可人,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何将大田高山茶做大做强,这当中值得我们思考和摸索。  关键字:大田、高山茶、产业、问题、对策  一、大田高山茶的历史  大田县种茶已有200多年历史,在县内吴山、屏山

2、、武陵、广平等地高山云雾多、相对湿度大,日照时间短,漫射光多,一年四季温度变化小,昼夜温差大,适合于种植茶叶,因此各地均有不同规模的茶叶种植、加工。上世纪80年代,是大田县茶叶发展高峰时期,全县处处种茶叶,全县拥有27名"赤脚茶技员",茶园面积高达2266.7公顷,产量1500吨,产品远销国内外。6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茶叶市场已逐渐向优质高档发展。但大田茶农因市场观念滞后,仍在片面追求茶叶的高产,茶叶品种明显不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加上管理粗放、加工技术落后,加工出来的茶叶价格一跌再跌,市场也越来越萎缩,茶园大片被抛荒,茶农砍茶种地瓜,仅有666.7

3、公顷茶园"支撑"了下来,其中素有茶乡之称的屏山乡,茶叶面积从180余公顷跌至46.7公顷。许多当地农民生产的茶叶价格和外来台商生产的茶叶价格差异巨大,生产规模和技术远远落后于台商的水平。  二、大田高山茶现况  大田高山茶种植历史悠久,全县现有茶园面积5.53万亩(其中:绿茶品种面积0.9万亩)。2008年大天全县茶叶总产量3530吨,产值29300万元。  1、大田茶树良种率高,主要品种:铁观音、金观音、金萱、福云6号、福云595号、福鼎大毫、九龙大白茶、元霄绿等。  2、大田茶叶产品花色品种多、质量上乘。大田县在产品加工上,根据气候、品种和技术等优势,组织多茶类生产。在三明市林

4、博会、名优茶评比中,我县获奖茶样可以占到一半以上。  3、茶叶区域布局初见成效。大田县依据各乡镇的地理特征,充分利用当地气候、地形等优势因地制宜的种植茶叶,在大田县政府的扶持下已经初步形成以屏山、吴山等乡镇为主的高山优质乌龙茶和以广平、奇韬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绿茶两大生产区。6  4、绿色无公害建设成绩显著。2004年3月大田完成茶叶专用商标的注册登记工作,"仙顶"牌茶叶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正式登记受理。"仙顶"牌茶叶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和农业部准予在"仙顶"牌茶叶包装上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屏山乡0.7万亩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辐射面积1.5万亩,产量达1300吨。200

5、8年7月向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申请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高峰茶业被国家标准委列为良好农业规范(GAP)示范基地。8家企业注册了茶叶专用商标,3家企业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3家企业获QS认证。  5、外资引进力度加大,外资茶企数目增多,促进大田茶产业的稳步发展。并且不单单是引进外资,还同步引进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管理体系、营销观念等,极大的增强了大田高山茶的产业水平及产业升级。  6、生产加工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传统的煤、柴为燃料的加工设备,对外部因素影响较大不够稳定,容易影响茶叶的品质,也不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近两年来,新

6、添置电、气两用先进卫生的台式乌龙加工设备,替代了传统的煤、柴为燃料的加工设备,进一步促进了茶叶的加工品质和产品卫生安全。  三、大田高山茶存在的问题  尽管目前大田县的高山茶产业发展迅速,但是仍然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大田高山茶做大做强。  目前大田高山茶存在的问题:  1、茶叶品种布局不合理,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根据目前茶叶市场上优质茶与普通茶价格差异大,以及好茶好卖的市场前景,茶叶品种的优质化显得十分重要。例如在市场竞争中力不从心的福云6号品种,占全县茶园种植面积25%。而九龙大白茶、福鼎大毫、元宵绿等品质高档的绿茶品种种植面积少,只占全县茶园种植面积9%,这

7、些严重阻碍了大田县名优茶的规模开发。6  2、茶园管理粗放,机械化水平低下。目前大田茶园过于分散,难以形成集约化的一个规模效益。茶农存在短期利益目光,大量存在只采不管的现象,对茶园投入较小。这种掠夺式的开发导致茶园的亩产效益低下,这些都不利于茶园的管理和长期发展。同时受到地貌因素限制,大田多山土地多块状,难以连成片,这无形中限制了茶园的机械化推进,人力成本较高,导致茶农的单位生产成本较高,比较利益低。  3、企业规模较小,品牌效应低下。大田高山茶的真正市场化运作还处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