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9711
大小:105.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 当前,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和新课程理念的广泛渗透,如何提高以学生学习质量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所要探究和实践的课题。结合到初中数学教学,初中数学课程既要考虑数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入现实生活中贴近学生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然而目前相当多的数学教学仍停留在应试教学的基础上,教师只注重单一知识的传授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造成了数学课堂教学的低质、低效。
2、 那么,应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重视兴趣激发,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1.利用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课程中的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公理、定理等理论知识如果依靠单纯的口头讲解,就会显得没有趣味和激情。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挖掘出数学问题,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教师可通过一些趣味的实践活动,把枯燥乏味的理论转换为生动的亲自操作来让学生理解、掌握,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学习数学的兴趣,萌发求知欲望。比如学了圆锥面展开图的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设计和练习制作圆台式的灯罩;比如设计购买商
3、品房的题目,让学生计算购买商品房的贷款利率等。6 2.利用学生的心理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和好胜心都很强,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设计有意义、有趣味的问题,进行竞赛或游戏等,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调动他们的思维积极性,这样容易调动学生积极学习和探求数学的兴趣。同时,初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兴趣容易受到情感的左右,教师多一些与学生感情交流,少一些威严,多一些亲近和爱护他们,使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由喜欢数学老师进而喜欢老师所教的数学学科,喜欢学习数学,积极主动去学习。 3.利用
4、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使用模型、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软件等现代教育技术设备,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学生一目了然地看到生动的函数图象变换、曲线的坐标变换、立体几何图形的截面生成、极限过程等,降低学生因为缺乏足够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容易产生的畏难情绪。教师也可以组织开展趣味数学或数学竞赛讲座,小组合作或个别辅导,学习方法和经验交流会,出版数学墙报等,调动各类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从而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重视情境创设,优化学生思维品质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5、望 “学启于思,思源于疑。”6教师要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引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状态中。如学了直角三角形后,让学生尝试去测量学校的旗杆高度,然后进一步设疑: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什么情况需要运用到这个知识(如测量山高、河宽)。通过创设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情境,处处、时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思考中,触发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使思维处在积极的活跃状态,尝试并容易探寻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 2.创设实践情境丰富学生的思维经验 教师要创设一些探究性问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究,在操作中尝试,在
6、观察中感悟,在讨论中释疑。通过让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口讨论、动脑思考等参与学习,在画图、测量、绘制、剪切、建模等实践中,学会独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和掌握规律,加深对知识内容的感悟,掌握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战胜困难的毅力,开发学习和创造潜能,习得数学知识学习的技能,使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的相对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丰富自身的生活积累和思维方式方法。 3.创设讨论情境启迪学生的发散思维 初中学生争强意识和表现欲望都很强,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有意识地创设讨论、争论、辩论的情境,为学生设置学习知识
7、的擂台,让学生在认知冲突、碰撞的交流、交锋中,调动起学生的探索热情,激发起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样,既得到心理的体验和满足,又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试验、分析、猜想、归纳、类比、联想等思想方法,学会分析并把握知识等事物间的相互关系,锻炼思维的严谨性、深刻性、变通性等基本特征,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和规律。 三、重视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学习效益 1.重视教学的充分准备6 教师必须先备好课,再上课。备课不光备教材,还要备学生、备教法。要把教材分析透,围绕知识的本质,明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抓住思维主线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能
8、力,按照起点保基础、对象分层次、目标定要求做好课堂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保证知识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传递给学生;要充分准备其他教学方式和教具,以便在实施教学活动时顺利地引导学生进行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