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诗歌审美能力提高刍议

高中生诗歌审美能力提高刍议

ID:31156035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高中生诗歌审美能力提高刍议_第1页
高中生诗歌审美能力提高刍议_第2页
高中生诗歌审美能力提高刍议_第3页
高中生诗歌审美能力提高刍议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中生诗歌审美能力提高刍议》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中生诗歌审美能力提高刍议  一、诗歌鉴赏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诵读教学  课堂上很难听到学生的诵读,只是看画面、听讲解、做笔记。有的教师虽然能要求读,但没有理解诵读的本质,也没能把握诵读的标准,为背诵、熟悉内容、模仿表演而读,流于形式。  2.教学取向的偏差  近年来,高考加重了诗词鉴赏的分值,大部分教师也开始重视诗词鉴赏,但他们并没有教给学生鉴赏的方法,而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训练上,希望通过训练在考试中拿到这几分。  3.教师诗歌素养的缺乏  不少语文教师不善于讲诗歌,诗歌的鉴赏理论陈旧、过时,教学方法落后。课堂上,教师一言堂,语言平淡无味,学生缺乏对诗歌的整体感悟,对

2、其独立的审美特性缺少充分的注意,也就无从谈起对诗歌美的品味和审美的培养。4  德国思想家席勒认为:只有经过审美教育的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全面的人。然而,从目前的教学现状看,没有抓住语文教育的根本。把教学重心放在背诵默写名句上,解读文本时却敷衍大意,或者用多媒体代替学生研读文本,这些方法或只是读懂大意,不能使学生认识掌握文和领悟意。其次,忽略古诗词教学的个性。古典诗词语言丰富而含蓄,需要借助联想和想象。然而很多教师把古诗词鉴赏课上成文言文翻译课,字字翻译,句句落实,回避了古诗词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象意境、情感意蕴。  二、诗歌审美能力培养的对策  针对以上情况,我想从以

3、下几方面入手:  1.学会诵读,体会诗歌韵律美  诗歌讲求鲜明的节奏和铿锵的音调,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做到清晰流利,情感表达恰如其分。在诗歌教学中,教师要能运用富有美感的“读”,营造良好的氛围,迅速把学生带入诗歌表达的情感世界,主动去体验诗歌表现的情感。例如在学《项脊轩志》时,描写项脊轩修葺的前后变化,就要读出“喜”情;回忆往事,面对家族、母亲、祖母,就要读出感叹低沉到无声落泪到最后的长号不自禁;回忆妻子的片段,就要读出妻子在世时的“喜”,也要读出亡世后的“悲”。尤其最后一段,“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犹如一个富有诗意的抒情镜头,让人情难以堪。白

4、居易在《琵琶行》的第二段里对音乐的精彩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开始如急雨声音浊杂粗重,即而如私语般轻细,即而声音交错夹杂,像大珠小珠跌落到玉盘。一会儿又如黄莺啼叫般婉转流利,忽的又由流畅变为冷涩,直至凝结不动了在沉咽、暂歇后,忽然又爆发雄壮的乐音。在朗读这部分时,时而急时而缓,时而激越时而婉转,时而高亢时而浅吟,诗句的含意、朗读的节奏、音乐的旋律、诗人的情感几者相互交融,不需教师多讲,学生自己就能品味出诗的韵味了。  2.想象再现,感受诗歌意象美4  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感性化和情感化的形象,是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客观物象相融会、相凝聚的复合体。王维在《鸟鸣涧》中的静谧是“人”“

5、桂花”“月”“鸟”“涧”等意象形成;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对人生的认识是有了“月”和“江”的组合。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意象,展开想象,领会诗歌的意象美。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跃、波动的,真正美的诗歌是句断意连,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通过想象与联想,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把诗歌中的空白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图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嗳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教师让学生在头脑中幻化出一幅优美的乡村图:榆树和柳树成荫遮蔽着后面的屋檐,桃树和李树排列在堂前。离我很远的村庄隐约可见,墟里的炊烟依稀能辨。深巷狗

6、吠,鸡在桑树枝头鸣叫。正如袁行需先生所说:“写诗的困难往往不在于取而在于舍。诗中那些无言之处也需要认真经营”。  3.潜心涵泳,品味诗歌语言美  诗歌是具有高度含蓄美的语言艺术,表现为极耐寻味的美的诗情流动,这是阅读者必须通过品味、体味感受到的,不仅凝练,概括,而且生动、传神。“含蓄隽永”是最大的语言特色,它是一种诗意深远、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的语言风格,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个字精辟概括。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明处只是描写了思妇的动作,暗处点出了思妇的怨愁,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明月几时有》一词,只有

7、上阙首句和下阙中间有两个“月”字,但全词处处都没有离开“月”。“天上宫阙”“乘风归去”“琼楼玉宇”,指在月宫上;“清影,月影”;“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写的是月亮运行的动态;“何事长向别时圆”是中秋月圆之时,结尾但愿人世间离别的亲人青春长在,即使相隔千里,亦是共赏一轮婵娟之月。难怪有评曰:“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心感知,当学生品味出了诗境,也就会悟出诗情。  语文是一门内涵十分丰富的人文学科,需要个性化、探究性和创造性的阅读。学生阅读中的审美体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产生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