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3414
大小:82.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1-07
《2013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类型和解题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2013年高考历史材料解析题类型和解题方法河南贾仙茹解题探讨解题探讨材料解析题在高考历史学科中的分值是52分,独占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材料题的解答过程中,同学们往往存在读不懂题、没有思路、无话可写、写的不全、写的不专、站位不高等问题,本文以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的材料题为例,为同学们分类解答,指点迷津。材料解析题按设问角度大致可分为背景原因类、影响作用类、比较异同类、特点特征类、实质启示类等五大类型,这五类几乎涵盖了2013年高考材料解析题的所有设问方式,因此,掌握了这五大类的解题方法,也就掌握了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基本方法。一、背景原因类这类题型是材料解析题中最常见、
2、最常规的类型。其答案来源一是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阶级、思想、文化、军事、科技、民族、外交等方面入手,组织答案。来源二是从材料中找,将材料分层、概括、提炼关键词关键句、转换成历史学科专业术语,最后组织答案。2013高考题中背景原因类占了26分,分别是47题第(1)问、48题第(1)问。例1(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48题)(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
3、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考点】唐代儒学中兴。【答案】(1)唐朝由盛转
4、衰;内容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最大限度获取材料有效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答案主要从材料中提取,而获取信息全面准确的第一要务是依据材料内容给材料分层,同一个中心意思划分为一层,然后逐层提炼,这才能确保答案全面无遗漏。第一层:前两句是第一层,是对古文运动大背景的一个概括,时期是“唐中后期”,状况是'‘耗费大量财富”,结合所学可见这时唐朝处于一个转型时期,由盛转衰。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韩愈为了治愈社会弊病、复兴唐朝而提倡古文运动,显示了儒学积极入世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感。因此,这是一个最基本、也是最宏阔的背景。第二层:从“韩愈力加谏阻”到“
5、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这一句为第二层,中心意思是佛教的消极影响,翻译材料可知中国的语言文化、服饰等级、礼节规章、传统伦理观念均受到冲击,因此韩愈提倡古文运动,要文以载道,恢复华夏传统。第三层:从“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到“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这两句是第三层,中心意思是当时的文风骈体文空洞无物,韩愈主张文章应该有实质内容、实质作用,因此主张文以载道。第四层:第一自然段剩余部分和第二自然段,这几句是在分别解释“道”的涵义、内容、作用,因此,不算背景范赌,不在此组织提炼答案。【规律总结】题中所给材料在论述某一问题时是有思路可寻的,我们
6、可以按照语文学科的方法对文章段落进行分解分层,全面把握段落的结构,这是做好材料题、确保答案全面无遗漏的前提。一般段落的结构是总一分,即第一句话是中心句,然后分角度论述,分一总,即先分别论述最后一部分是总结,或总一分一总,即第一句是总述,然后分述,最后再总结。把握住这个规律有利于我们准确分析段落,整体把握材料,全面获取答案。二、影响作用类(评价类也可以归到此类)此类题型也是历史材料题中最基本的一种类型,要求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或重要典章制度的作用进行分析评价,指出其影响。这类题型的基本思路是从积极、消极两方面总结回答,也可以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方面来考虑。但对于有些倾向性
7、强的历史事件也可能只有积极作用或只有消极作用。答案来源也主要是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材料中提炼概括。在2013年高考中这类题型有19分,分别是第46题第(2)问、47题第(2)问、48题第(2)问。例2(2013年全国新课标I卷第46题)(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材料一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公道者,皆可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