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1152967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浅析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概念图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科学的教学策略。将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推广应用概念图也是组织教学的必然趋势之一。本文就概念图在师生教学活动过程以及后期的复习评价方面简单阐述概念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优势。 关键词:概念图系统形象化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260-02 一、概念图简述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的空间知识网络结构图,包括众多的概念,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它通常
2、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之中,然后通过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联系起来,并在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将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以科学命题的形式有机的联系起来的空间网络结构图,可将人脑中的概念、思想、理论等利用图示的方法表达出来,把人脑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帮助人们快速了解事物。 人教版生物必修课本每章的自我检测题中都涉及到了概念图,这体现出对学生能力要求的提升,也说明了概念图在生物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生物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推广应用概念图也是组织教学的必然趋势之一。4
3、 二、概念图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1.对教师提纲挈领。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备好课则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熟悉重点、难点以及他们之间的联系,明确学生的兴趣爱好及知识基础等。备课的信息量很大,甚至会出现没有头绪的情况。即使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课堂上也有可能遗忘。很多老师都会遇到这种问题。此时,如果构建一个概念图,该问题便迎刃而解。教师在准备过程中先掌握重点知识,并以此为核心进行放射性思维,将各种想法都按照思维导图的形式“画”出来,展现在纸上;然后注意甄别和排列,将混乱的思维清晰化,有时还会发现一些新的灵感;同时由于清楚
4、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也不容易遗忘。如果长期坚持对每一章节都进行“绘图”,势必能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一棵枝繁叶茂的高中生物知识树,再通过归纳整理教学思路,分析知识结构,就可以把本单元和前后单元的概念联系起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拓展性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对学生益处多多。首先,高中生物概念繁杂、知识点零散、缺乏系统性,学生较难对其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容易混淆并遗忘。例如对细胞中糖类的分布特征,经常要求说出动物特有的糖类,植物特有的糖类等。课本上大段的文字叙述,并不能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5、甚至起阻碍作用。如果通过概念图的形式将糖类的分布表达出来(图1),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大概框架模式,势必能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的记忆和理解。4 其次,很难保证学生在课堂中每一分钟都集中注意力,跟随老师的思维。稍微一分心,便不知道老师讲到哪里了,在讲什么。长此以往,不明白的越来越多,由此可能失去对生物兴趣。如果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概念图的形式板书,便能让学生记住基本内容的同时看到教师的思维过程。这样可使教学内容由难变浅,转难为易,便于理解,既有利于学生的视觉记忆,有能够让学生整体把握知识结构,形成独立完善的认知能力。即便有部
6、分内容没跟上节奏,也能通过自己的思维完成学习任务。例如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关系(图2),通过构建概念对本章知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并将各部分之间的因果联系分析透彻。理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是具有选择透过性,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最后,通过概念图,学生对所学知识形成系统性理解,能够做到举一反三,可以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例如设计实验探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图3)。如果只是单独地记住简单的知识点,那么在碰到这种题型往往是不知所措,但如果掌握了其中的内在联系,通过绘制简单的概念图,便能进行辩证的思维,很快完成探究任务。
7、三.复习与评价4 对概念的提炼和层级的把握便是使概念图成为体系的关键。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记忆,也有利于学生利用网络化的知识去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在课后绘制概念图,是对其能力的提升。学生绘制概念图是对其原有知识进行分析,重新评价和组织的过程,能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体系,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从中掌握学习方法。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实现思维的碰撞,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促进学生更深层次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师生之间通过概念图的绘制交流,可使教师快速找出教学的优缺点及学生的掌握情况。
8、利用概念图的方式设题,也能对传统的考察单个知识点的评价方式进行补充,将前后知识点联系在一起,打破课本的限制,提高对知识的运用能力 总之,应用概念图进行生物学教学,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兴趣,达到传授其知识,教会其学习知识,培养其学习能力的目的。实现“授人以渔”。 参考文献: [1]徐洪林,康长运,刘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