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ID:31151304

大小:106.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1-07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_第1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_第2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_第3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_第4页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摘要: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努力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相应的数学思想与方法,  关键词:浅谈;新课程标准实施;探讨;数学教学过程  【中图分类号】G633.6  1.引言  2001年教育部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2003年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试图以课程为突破口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1]。2005年,中小学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推广了新课程标准[2]。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2、合作者,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而非单一的知识传授),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而非师生之间的单线单向的知识信息传输)。数学教学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索、交流,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2.教师要转变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6  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管理者,是简单的教书匠;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

3、者和帮助者。在教学中由主角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配合者。  在观念上,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切实转变教育思想,时刻以提高学生素质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在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应充分体现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以实现新课程目标为最高宗旨。使学生在学习中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和应用技能。  例如:《平行线的性质》这一节课,就可以通过精心地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案例节选](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这一部分:  师

4、:由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那么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是不是也相等呢?(稍停一会)有人回答。  生:(少数)相等。  生:(部分)不相等。  生:产生争议。(显出预想的混乱)  师:请大家任意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并找出一对同旁内角,把它们剪下来,比较一下它们有什么关系。  生:动手实验,并积极交流各自的发现。  师:巡视并适时提示或参与学生的讨论。提问学生,同旁内角是否相等?  生:不相等。6  师:那么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关系呢?  生:(极少数)它们互补。  生:(大多数)用怀疑的眼神看着他们。  师:他们说的

5、到底对不对呢?先请大家将刚才所得的一对同旁内角拼接在一起,看它们是不是平角,然后看你们各自实验的结果有无不同之处。  生:积极动手,并很快形成互相交流的局面。  师:(注意观察学生交流时流露出的略显惊异的神情)你们发现有规律没有?得出的结果相同吗?  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它们互补。  师:请每位同学用自己的语言将所得的结果参照前面结论的格式叙述出来。  生:各自用自己的语言表述结果(课堂气氛较浓)。  师:让部分学生表述结果。  生:(有的表述得较好,有的较差,很完整的人不是很多。)  师:每一位同学都表现的不错,下面看课本上所给出结论的描述形式。  两条平

6、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在上述案例中,我启发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感受知识的产生背景和形成过程,对知识的理论形成有直观的感受,并着眼于在这一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意识,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语言概述能力,较好地实现了设计问题,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教学设想。6  3.创设情境,引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倡“问题情境―建立模型─求解─应用”的教学模式,其中把设置问题情境放在首位,要求教师创设出知识发生的背景,将学

7、生引入情境之中发现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成为培养学生兴趣的乐园,满足学生求知欲的大平台。设计问题一定要注重实际,要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与所学知识密切联系,不能牵强而不求实效,它是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准备的。  教师要学会创设教学情境,创设的情境必须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教科书上的知识转化为问题,把生活实际与数学知识的运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探究,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以讲故事、直观演示、对话表演、操作实验、多媒体投影等形式出现,然后让学生观察、操作、猜测、交流、质疑,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习成为学生的

8、一种内在需要,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变成一种学习的享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