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49662119
大小:28.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03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这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当前教改精神,它带来的不仅是变革,也带来了不少争议和探索,也促使教育不断地向前发展。在这种新课程标准指导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不由得要思考,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需要什么?以下是我的一些体会:一.转变教育观念,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数学教学过程的主体,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新课标下,教师不能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是“带着学生走向知识”,与学生共
2、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所以课堂上,我们应激发学生回答的欲望,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为数学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我们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同学之间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的条件。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只有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产生参与的动机,才能学好数学。没有兴趣,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任何教学活动都是低效的,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富有情趣的内容,才
3、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让数学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这样才能将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联系起来,使学习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如学习元角分的认识,开展一次模拟超市购物,学习了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后,让学生为自己的小房间考虑购买合适的地砖等,学生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时时在用数学,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美,感受数学的趣,领悟数学的理,从而爱上数学,迷上数学,离不开数学,能灵活运用数学。三.整合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我们应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材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自
4、觉改变传统的“教教材”为“用教材”,让课本上的知识“活”起来。例如,在教统计的意义时,我就舍弃了书上的例题,而是在班上搞了一个小调查。学校准备再建一幢大楼,校长室向所有学生征求意见,是选择建童话城呢?还是科技馆或体育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思维灵活,很好地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教师除了灵活运用教材之外,也可以从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各方面寻找素材,帮助学生吸收、选择和整理信息,也可让学生走出校门,使学生能从广阔的大千世界中学习知识。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
5、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
6、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认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教学中对于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歧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看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不能仅仅以分数衡量一
7、个学生。同时,我们应该正确对待那些总爱提问题的学生,其实爱提问题是一种可贵的精神,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质疑问难,善于提出不同意见,体现了学生对学习的钻研精神和对学习的严谨态度,与知识的本身相比更是我们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如果学生向老师提问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很可能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他也许会从此失去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成为一个不善于思考的人,相反如果教师能重视学生的问题,就能保护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也能让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如果展开有关问题的讨论,有时还能帮助大家找到新的思路获得新的发现。这也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
8、材,而且要备学生,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不能以自己的思维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