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ID:31130333

大小:10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7

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_第1页
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_第2页
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_第3页
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_第4页
资源描述:

《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高等职业院校中学生的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程度与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技术人员。从20世纪80年代起在我国开始发展一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形式即高等职业教育,并且在短短的几年中其发展速度和规模堪称世界第一,现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力军之一,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半壁江山。随着高等职业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有一些影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育健康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如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生水平,专业设置,实习基地等等。在其中课

2、程设置方面的问题是最为人们所关注的。  很多职业技术学院往往会考虑到学生是否掌握了本专业的技能,而过分的采用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设置方法,大量开设专业技能课。在认为公共基础课尤其是人文社科类课程(也是我们所说的通识教育)对于掌握专业技能没有多少帮助的思想指导下,有意无意地挤占和减少公共基础课程学时数,甚至取消公共基础课程的现象,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院校当中比比皆是。而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可能拥有某一个方面的技能,但是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具有广阔的视野,很强的文化素质,科学的思维,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健康的心

3、理。4  本文采取的是层层递推的方法进行写作。首先在阐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公共基础课程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模式改革的必然性,然后再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模式改革与课程设置的关系,公共基础课程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性。紧接着分析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设置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再提出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公共基础课程改革的措施。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90年代中期确立地位,大规

4、模发展始于90年代末,到了2000年以后开始形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热潮。虽然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时间非短暂,但是目前研究成果还是挺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动因的研究。二是关于关于高职内涵与办学途径的研究。除这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外,这一时期还有不少关于高职的比较研究及中、高职衔接的研究。比较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国外经验的介绍上,如台湾地区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美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等。这些研究主要是在对国外高职教育的静态剖析,其目的是希望从国外高职教育的发展中找到可以借鉴的经

5、验和教训。在我国发展高职教育的初期,这些研究成果是非常必要的。  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高职规模的迅速扩充,理论界和实践界均意识到,高职发展必须从规模扩充转向内涵建设,突出特色。在这一基本认识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专业建设成了这一时期研究的焦点问题,具体来说就是重点研究基于产学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时间大致持续到2004年。另外还有关于高职学制问题的研究以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从2004年至今,高职研究的焦点问题又发生了重大转变,即转向了更加具体、也是最困难的高职课程与教学模式研究。理论与实践

6、界均逐步认识到,高职一切问题4的核心是课程问题。无论和高职定位、专业建设还是人才培养模式,最终只有在课程中才能得到体现。教育部精品课程的评比,以及高职对特色的强烈渴望,是高职课程改革高潮兴起的直接动力。其基本研究取向是如何摆脱本科压缩的学科课程模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由于以特色追求为直接动力,因此学者们非常强调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高职课程模式。影响比较大的是项目课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许多高职学院在自我探索项目课程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些理论概括和总结。徐国庆是目前致力于这一领域的学者,他认为项目

7、课程是职业教育课程的本质特征,一方面,高职教育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导向工作体系,而工作体系是与学术体系相并列、性质完全不同的一个体系;另一方面,职业知识的表征方式与学术知识不同,职业知识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因此,高职课程应当以工作任务为中心,采取工作逻辑来开发课程体系。  因此要想解决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不足,必须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公共基础课程进行改革。将教学目标从学科型向素质型转化。公共基础课程目标应体现以下特性:(一)素质教育特性。必须明确公共基础课既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也

8、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文化素质的培养。(二)和谐发展性,即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和谐发展。(三)基础性,即专业学习的基础,职业能力的基础,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人文和科学素质的基础。二是教学内容要定位科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无法给予学生所有基础性的知识,那么,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科学定位。首先就必须大胆地对课本内容进行删减整合。其次要注意把握“必需、够用为度”4的原则。再次,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既注重知识的获得又兼顾学生素质的培养。三是改革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方式。首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