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答2013年福建高考历史选择题例示

巧答2013年福建高考历史选择题例示

ID:31032931

大小:106.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巧答2013年福建高考历史选择题例示_第1页
巧答2013年福建高考历史选择题例示_第2页
巧答2013年福建高考历史选择题例示_第3页
巧答2013年福建高考历史选择题例示_第4页
巧答2013年福建高考历史选择题例示_第5页
资源描述:

《巧答2013年福建高考历史选择题例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巧答2013年福建高考历史选择题例示  【摘要】选择题在高考中占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如何高效答好选择题,有什么技巧和原则,却又是很多学生的疑惑。本文就以今年福建高考选择题为例做简要归纳,谈谈个人看法。  【关键词】高考选择题;技巧;原则  2013年福建高考文综历史试题相对于去年难度略有增加,部分学生做完之后无法把握所答的是否正确,特别是选择题,有学生认为自己是凭感觉做的,有些心虚。高考考察的不仅仅是知识储备,更是能力与技巧。只要我们掌握了一些解题的方法与技巧,一些看似繁难的题目就能“迎刃而解”了,那么有什么样

2、的“技巧”能遇“难”呈祥呢?笔者结合本省今年高考选择题做些总结,以期有所受用。  一、比较对称原则  当题干在描述两个历史现象时,根据比较和对称原则,选项中也应该体现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比较并要和材料所描述的关系形成对称。  如14.《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本题董仲舒所议论的主

3、题是比较“上下”5(贫富)两者之间关系,四个选项均符合这个主题,再根据“对称”原则来判断:题目表明的是一种“调均、相安”的关系,因此选项也也应该体现两者之间的一种“和谐”关系,任何偏向一方的表述均错,所以排除BCD而选A。  二、相似相斥原则  选项之中有若干项表述的意思相似,那么这几个选项要么都对要么都错;选项中有两个选项表述意思刚好相反,则必定一对一错,不可能形成组合项。  如15.《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

4、?(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  本题中属于组合型题目。①与④的表达意思相似,所以要么都对要么都错,在本题中不符合题意,因此不选。而②表述的意思和①④相反,不可能同①或④构成组合项,所以②③符合只能选B。  三、全面包含原则  选项之中有很多项都有可能涉及到题干中的某些要素,但只是部分反映,只有全面反映题干要素,包含其他选项意思的方为最佳选项。  如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

5、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5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根据本题题意并无没有反映“三纲五常”、“以农兴业”,可以直接排除A、C选项。而B中“去恶从善”只是材料反映的部分内容;结合所学,即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D项所描述的生活秩序包含着B中的要素,较为全面表达了题目的内容,为最佳选项。  四、避“轻”就“重”原则 

6、 题目的重心往往体现为材料观点中的转折、递进、强调等部分,因此考生要紧紧抓住出题者所要强调的重心和关键部分去作答,抓住这点就等于抓住题眼,排除其他无关轻重的材料和选项。  如17.清末传教士明恩溥记述:“促使中国学子年复一年地坚持科举考试,有的直到九十高龄终于拿到文凭方可罢休,有的则死于这一过程中。功名利禄一类的解释是无法说清楚的……九十高龄之后,即便考中又怎么样?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该材料  A.批判学子追求功名利禄  B.表明科举制下学子的愚昧无知  C.折射出学子的价值取向  D.反映出

7、科举制失去人才选拔功能  本题的题眼和重心点在“唯一的解释是他天生具有忍耐的禀赋。”通过这句关键句中的“忍耐”一词对应“年复一年地坚持”即可选出C,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取向和天生禀性。5  五、非绝对极端原则  这个原则基本在每一份试卷都会用到,题目选项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过于绝对性的字词“全面、都、所有”“始终、最终”“最早、第一、开始”等修饰、程度副词时要注意甄别,除非教材、材料有明确表示,否则往往带有这些字词的选项应该排除。  如18.1900年张之洞《劝学篇》出版英译本。英国媒体称,这标志着“长期以来习惯于孔

8、夫子的陈词滥调下变得死气沉沉的中国人,终于在时代的现实面前苏醒过来。”评论认为《劝学篇》  A.顺应时代潮流B.是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C.指出中国未来之路D.主张抛弃孔夫子中国才能觉醒  题中的B和D项中含有绝对性的极端用词“全面否定”、“抛弃”,题干之意是“《劝学篇》使中国人在时代面前苏醒过来”表达的是国人摒弃过去落后观念,适应当今时代潮流,而并未说明中国未来之状况,选A。  六、缩句简化原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