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90781
大小:10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问题驱动教学法在《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问题驱动教学法在《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离散数学》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应用问题驱动教学能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完成对教学内容的学习。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效果明显,适合现有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问题驱动教学《离散数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O1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33-02 《离散数学》是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
2、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的核心课程。它与计算机科学中的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编译原理、容错证明、机器定理等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课程概念多、定义定理多、理论性强、逻辑性强、高度抽象。 一、问题驱动教学法的提出背景 目前国内各高校对《离散数学》课程仍旧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授课,“老师讲,学生听”5的被动而机械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交流机会少,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教师无法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不
3、停的讲,加重了一言堂和满堂灌的倾向。尤其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注重的是程序的执行结果,他们考虑的是如何做、能不能做、怎么做、做的结果如何,而不在乎为什么可以这样做,没有对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的习惯,造成他们对《离散数学》有着消极的态度。因此在有关《离散数学》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普遍都感觉非常困难。学生的学习兴趣普遍比较低,学习效果很不理想。 在离散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每节课都能用恰如其分的问题表达本次课要学习的内容,就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解答欲望,活跃其思维
4、,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而优化课堂教学,不仅为整体课堂教学奠定良好的开端,也为老师很快进入讲课的状态奠定基础,使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情境,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效果。 二、问题驱动教学法 “问题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具体的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性,教师不断地引导和激励学生前进。 所谓“问题驱动”,
5、就是借助现代化教育提供的良好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采用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形成学生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终身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技能和素质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将“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首要教学目标,使教学不局限于“学生学会了什么”的问题,而是要学生明确5“我可以解决什么问题如何去学习”的问题。这样,通过“问题驱动”模式,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活力。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日益重视,在高等数学、线形代数、管理学原理以及计算机
6、原理、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的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笔者从事《离散数学》课程教学十余年,一直在探讨如何将问题驱动教学法应用在《离散数学》课程中。期望根据离散数学的教学内容需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学习过程中。克服《离散数学》传统教学中的散、满、死、快、灌等缺点,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处于不断探索的情境之中,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能力。 三、问题驱动教学法在《离散数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笔者认为,设计问题时一定要与将
7、要学习的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学生容易从问题过渡到新知识上,并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讲授命题逻辑的内容时,笔者会首先用“哪两人作案”的问题来引入教学内容。 有一金库被盗,公安人员侦察后发现疑犯甲乙丙丁四人中只有两人有作案时间。案发后,掌握的线索有:(1)甲乙两人中有且仅有一人去过金库;(2)乙和丁不会同时去金库;(3)丙若去金库,丁必一同去;(4)丁若没去金库,甲也不会去。试判断四人中哪两人去金库犯案?5 学生虽然在中学阶段已经接触中命题的概念,对命题已经有基本的认识。由
8、于他们思维活跃,对纯粹低水平的重复理论讲授兴趣不高。因此在讲授命题逻辑基本概念时,以“哪两人作案”的问题引入课堂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深入学习。 首先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首先找出问题描述中所有的简单命题,然后分析问题描述中的所有联结词,再对每个线索进行命题符号化,得到四个命题公式,最后根据题意得到描述的合式公式,再利用真值表求得公式的成真赋值。解答过程如下。 问题中的简单命题:p:甲作案,q:乙作案,r:丙作案,s:丁作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