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ID:30990491

大小:103.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1-05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_第1页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_第2页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_第3页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_第4页
资源描述:

《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提高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化学教学;有效性;习题;层次性;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0463(2013)09―0084―01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等现代教学方式已广泛运用于课堂教学,课堂教学逐渐“活”了起来。但化学课堂教学中仍存在低效甚至是无效的教学方式,因此要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精选习题  通过精选习题进行训练,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促进知识内化,达到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案例1】:①CH3COOH;②HCl;③H2SO4三种溶液,选择填空: 

2、 (1)当它们pH值相同时,其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是。  (2)当它们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时,其pH值的关系是。  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电离平衡概念、不同溶液中pH值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等知识的理解。在讲评例1后,再让学生完成下列6个变式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解决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问题。  变式1:当它们的pH值相同、体积相同时,分别加入足量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体积关系为  。4  变式2:当它们的pH值相同、体积相同时,同时加入锌,则开始时反应速率,若产生相同体积的气体(相同状况),所需时间。  变式3:中和等体积、等物质的量浓度的烧碱溶液,需同物质的量浓度的三种酸溶液的体积关系为 

3、 。  变式4:体积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①、②、③三溶液,分别与同浓度的烧碱溶液反应,要使酸碱恰好完全反应,所需烧碱溶液的体积关系为。  二、设计层次性练习  【案例2】:(2011全国理综Ⅱ)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欲使电解质溶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  A.CuSO4B.H2OC.CuOD.CuSO4?H2O  【解析】选C,依据2CuSO4+2H2O■2Cu+O2↑+2H2SO4,欲使电解质溶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CuO。  思考:该题的条件“通电一段时间后”,一段时间是长还是短呢?若长时间电解还可以加入哪些物质,使

4、电解质溶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呢?  教学设计:用石墨作电极电解CuSO4溶液。通电一段时间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电解初期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现象是什么?  问题2:电解后期阴、阳两极的电极反应式为4  ?现象是什么?  问题3:电解后电解质溶液质量如何变化?pH值如何变化?欲使电解质溶液恢复到起始状态,应向溶液中加入适量的哪些物质?  三、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该公式体现了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总结经验、捕捉问题、反思实践的过程。  【案

5、例3】《二氧化硫的性质和作用》的教学过程。  教学案例分析:上图所示的教学思路是以“有意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而设计的接受式教学思路。学生的思维活动、视觉感官能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对知识点的理解加深。但是整堂课中学生学得的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传授的方式而不是自主学习的方式获得的。  初中化学中对“硫与氧气的反应”、“酸雨”等有关知识的介绍,已经让学生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联系起来,在教学中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架设新旧知识的桥梁,丰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从而完成学生自身的意义建构。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进行

6、教学设计,力求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4  新的教学思路是从学生熟悉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着手,引发学生思考,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根据新课程内容特点、学习目标的确定、对学习情况的分析,把实验主动权交给学生。如以“酸雨”为背景,“探究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的课题,通过推测、设计、演示、实验以及学生自主微型实验探究来认识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知识、提炼方法――再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编辑:张昀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