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30988150
大小:104.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1-05
《浅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问题教学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在新课改中,问题教学法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通过学生自学、课堂展示和解决问题、知识巩固三阶段,兼顾考试和培养学生素质要求,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实用性。 【关键词】自学问题展示练习 问题教学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在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教学方法。 在近几年教学中,我使用这种方法,以"问题"为课堂载体,坚持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这样做既培养了学生学习
2、的兴趣,活跃了课堂,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的效率。现将做法总结如下,望同仁予以批评指正。 1.具体操作和方法 问题教学法由课前自学、课堂展示和解决问题、练习巩固三个阶段组成,具体做法如下: 1.1课前自学阶段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生疑"不仅是学生产生学习的诱因,还是促使学生发奋学习的动力。学生课前自学,就是要思考生疑,发现问题,拓展思路,激发求知欲。为了学生自学有明确的目标,带着问题去学习,我在课前给学生配发预习提纲并进行指导,学生在提纲的引领下进行自学。并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要做好笔记,注重眉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
3、好习惯;要勤思善想,多发现问题;要对不能解决的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做重点处理。教师要精心编制提纲,所设计的问题,要反映教材的重点知识、主干知识,且有一定的深度;要能够形成思维阻碍,引发学生兴趣,产生探索的冲动;设计的容量要适中,要在学生能力承受的限度内。学生预习后教师要及时了解情况,统计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就为高效课堂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2课堂展示和解决问题阶段 就是在学生完成读书自学的前提下,教师在调研的基础上在课堂内指导学生展示问题,合作探究并解决问题的阶段,这是问题教学法的关键。通过生生、师生互动,使教师的主导
4、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落实了教学目标,实现了学生发展。为了更好完成任务,我将班级分成6-8个学习小组,每组由好中差学生搭配,展示和解决问题分小组内展示解决和班内展示解决两个层次进行。在课堂上对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展示,要人人参与,全面解决。学困生侧重提问,优等生重在解惑,教师要巡回视察,参与指导,把握讨论的方向和课堂进程。对于小组内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问题再展示给全班同学,进行班内讨论,由优等生试解或点评,教师做好引导点拨,对于学生讲的不到位或讲不好的问题,教师要及时释疑解难。总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学生
5、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交给学生解决,同时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课堂上要把握引导的契机,及时点拨、提升和调控,做到"扶放"结合。5 在课堂上学生要善于抢抓机遇,勇于表现,提高自己的胆量及表达能力;除了展示自己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外,还应重视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思维的过程;点评要力争讲出思路方法、技巧规律及存在问题的困惑点等。教师则要在课前积极备课,尽可能预设各种情境,在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游刃有余;对学生的展示点评,要善于发现闪光点,积极提示引导;对学生解释不清的疑难,解答要准确具体;教师讲解要多归纳思路方法规律,存在误区和注意事项等,
6、同时讲后要让学生纠错,并写出纠错感悟,使学生在纠错中提高,在反思中成长。"自主展示、合作探究",能使学生真正做到耳到、心到、口到、手到,提高了课堂效率,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1.3练习巩固阶段 课堂问题解决的是否彻底,所学知识是否真正掌握,必须通过适当的练习来检验。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练出来的。巩固性的科学练习,能强化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还能提高学生的归纳、推理和创新能力。课堂练习的试题选择要注意科学性、准确性和层次性。试题选取要少而精,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主;要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的易混点,学生的易错点展开;要依据本地学情,适应不同层
7、次学生的学习状况,有一定梯度,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试题可选用些往年的高考题及外地试题,也可结合实际自编习题。练习要在课堂上限时进行,练后教师在批改的基础上及时反馈讲评,学生做好错题总结(零号作业)。通过练习,使学生深化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了答题技巧,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需要注意的问题 2.1自学讨论探究必须有充足的时间5 没有时间作保证,学生对知识就认识不全,挖掘不深,提出的问题就没深度。有效地实施问题教学法就要激发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寻根究底的胆量和勇气,所以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方法创造积极、和谐、愉快、活泼的课
8、堂氛围,以消除学生的紧张感、拘束感,解除学生的戒备心理。在不违背教学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教师应尊重每一个学生平等的发言权,允许他们自由地抒发各自的思维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